【经济界面】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清晰判断,释放出重要的信号。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理解“双循环”发展的必要性?中国经济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又将在何处着力?
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观点】
得益于强有力的疫情防控,中国成为全球最早走出疫情的主要经济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虽同比下降1.6%,但二季度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1.5%。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日前表示:“在内外两个大循环的驱动下,下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呈现V形反弹走势,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建立在对国内外环境充分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战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具有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为国内大循环打下了基础。
从国内看,目前中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有14亿多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不仅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也是重要的研发基地和产业枢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们有条件、有基础。”王昌林分析指出,另一方面,国际疫情依然呈现蔓延之势,贸易保护泛滥,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尽管二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表现出强大韧性,但是疫情之下,全球市场萎缩速度较快,WTO预计全年世界贸易增速将缩水18.5%。国内转型升级的矛盾压力依然存在。应对复杂严峻的挑战,中国谋划的新发展格局兼顾短期,又谋划中长期。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0276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突破41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汽车、家用电器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相关消费仍有巨大增长空间。以汽车消费为例,中国汽车销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各大市场之首,2019年占全球汽车总销量28%以上。中国也是全球唯一年产销超过两千万辆的汽车市场,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但如果按14亿人口平均,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93辆,在全球位居第15位,远远低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同时,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加快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升级,服务化、品质化和多样化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明显。在此背景下,更需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挖掘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不过也要看到,经济恢复仍不平衡,供给端恢复快于需求端,制造业恢复快于服务业,投资恢复快于消费,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较大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指出。
破除“堵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政策】
国务院日前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和倡导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全球合作,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在华投资兴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新形势下,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的强国方略,需要深化改革,尽快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更是筹划以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形成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抉择。
王昌林指出,畅通大循环涉及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目前国内大循环面临三大梗阻:一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卡脖子”的问题突出,制约我国的产业和创新循环;二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如石油、铁矿石等对外依存度较高;三是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还比较大,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还不够高,制约了消费潜力的充分发挥。
不久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黄益平带领团队进行了一项调查,利用了支付宝的数据,整理了1亿家线下微型企业的数据。调查显示,疫情风险导致消费行为更加谨慎,消费市场尚未完全复苏。这些企业的业务量目前大概复苏了80%。另一方面,这些小微企业涉及2亿多人的就业,疫情期间很多家庭的收入受到影响,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助力渡过难关。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分析,尽管近两个月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出现反弹,但结合线上消费数据可以发现,当前这种消费反弹仍存在一些“不平衡”特征,低线级城市、部分中西部省份以及低收入群体受疫情冲击更为明显,消费恢复速度相对迟缓。
“从更长期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还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循环,建立强大国内市场基本盘,将消费潜力激发出来,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王昌林表示。
激发国内消费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专家指出,必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既要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还要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居民实际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健全劳动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对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贡献给予有效回报,加快健全面向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的收入激励机制。
“在供应端方面,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王一鸣表示,要进一步守住风险底线,在加大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大全社会技术革新力度和技术体系能力建设。
要尽快打破各类要素在国内市场自由流动的障碍、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切实消除国内循环中的各种“堵点”“痛点”,切实降低交易成本,使各类资源能在国内大循环中实现优化配置,充分释放我国自身消费潜力,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等于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案例】
特斯拉公司宣布扩大上海工厂产能;埃克森美孚广东大型乙烯项目日前举行“云开工”仪式;开市客积极筹备在沪开设第二家门店……来自商务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72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5个百分点,总体好于预期。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等于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王昌林指出,在全球共同应对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不会关上门封闭起来,恰恰相反,中国会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一个整体。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也成为吸引外资的巨大“磁石”,未来要加快建立一个开放、稳定、安全的大循环经济体系。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主要是指控制力和主导权。在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不断提升自身的控制力,通过增强国内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要下力气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和战略性能源的短板问题,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带动产业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继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中国市场对高水平外资的吸引力。”王昌林指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修炼内功,形成产业链的闭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劲和发展空间。
就国际大循环而言,主要还是加大对外开放,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日前表示,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推进,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被掣肘的供给都在逐步恢复。发展动能转换也成为内需市场的重要亮点。严鹏程表示,疫情在对一些行业企业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加快推进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的发展,孕育了不少新产业和新业态,催生一批新企业,比如在线教育、网上办公、远程问诊等行业都实现了快速扩张。
“疫情也倒逼很多企业主动应变求变,顺势而为推进转型升级,同时促使我们加快补齐一些行业领域的短板。比如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3%,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13.6%,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8%。”严鹏程说。
王一鸣强调,要继续畅通国际循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工业加快转型升级,逐步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建设完整的内需体制、发挥内需潜能、健全国内市场的努力,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又一新机遇。在外贸出口领域,中国内需体制的健全会带来一系列正面效应,不仅是一个更开放、更有购买力的中国市场,还有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制造”升级。拥有更佳品质、更多科技含量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无疑是对全球贸易水平的有效提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能仅仅就内需谈内需,须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新形势下,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需要深化改革,尽快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形势越困难,越要保持开放、扩大开放,在变局中开新局,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本报记者 张 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