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仅有20余年的中国网络文学,已积累起千万级的作品存量、数以亿计的读者,其广泛的影响力波及海内外。面对这样一种新兴文学,对它的历史清理和经验总结就显得重要而紧迫。然而,由于时间短暂,头绪纷繁,要对数量庞杂的网络文学进行历史考辨,特别是要厘清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脉络,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因为在这一新领域修史,要碰到一些无以回避的难题。
比如,由于批评实践和学术积淀的薄弱,会让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建构出现史实和史料上的捉襟见肘,修史者该如何处理历史距离与学术积累造成的资源掣肘?
还有,面对网络文学多样化的现实,需要有对网络创作心理、文本构成、审美方式、功能作用等诸多方面评价尺度的重新审视,此时修史该怎样规避多元创作下“批评定制”的述史风险?另外,为网络文学批评修史,究竟是立足于传统的批评观念和修史范式,还是遵从现实逻辑,着眼于变化了的文学实践?欧阳友权的《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从理论逻辑与网文实践的有机结合上,有针对性地回应和纾解了这些难题。
作为我国第一部网络文学批评史,这部书稿秉持“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的基本理念,在20余年网络文学历史进程中,仔细寻觅理论批评的声音,从丰厚的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里,聚拢起有价值的学术资源和观念存量,深入辨析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理论建构的必要与可能。然后,以网络为点,以文学为径,以批评为纬,基于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系统梳理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演进,描述了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阵容、批评成果、文本形态和标志性的热点事件。在阐释网络文学批评历史呈现的基础上,又从理论思辨的视角,揭示了网络文学批评影响力的结构与变化等。
在处理历史距离与学术积累造成的资源掣肘难题时,作者一方面尊重历史,批判地继承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遗产,同时又从网络文学批评现状出发,针对网文创作、传播、阅读、市场反应和社会评价的实际,广撷博采,对学术资源进行清理,辨识这一过程中积淀的理论元素,梳理成就,总结经验,发掘价值,找到不足,抽绎出有代表性的理论观念,在还原历史真实中,完成了这部具有“史源”和“史实”的网络文学批评史。
在规避多元创作下“批评定制”的述史风险问题时,作者提出,处理这一矛盾需要把握文学、文学批评“变”与“不变”。“数字化生存”时代文学的“变”,是指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存在方式、承载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外在形态差异带来的文学价值取向、功能作用的变化。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建构需要遵循变化了的文学现实和文学批评现实,从斑驳的批评话语中抽绎出带有规律性、引导性的价值观念,深入研究网文作者的创作取向和读者的阅读选择机制,重视网络与文学在虚拟性、想象性方面的同质共谋关系,以前瞻性眼光推进网络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
面对元典传承与观念新变形成的批评语境选择,作者提出从个案研究中找出元典传承与功能新变的新型关系,选择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网民在线批评这三大批评阵营的丰富实践,从史实中凝练史识,审视网络批评中的理性沉淀,让元典传承的学理逻辑与观念新变的批评实践构成网络文学批评史的“理论河床”。这部30余万字的理论著作,在一个之前没有人涉猎的新领域中,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路径,探析了赛博空间文学的丰盈与无限可能。
(作者:欧阳婷,系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