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4日 星期二

    滴水穿石,用恒久奋斗换来乡村振兴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4日 07版)

        福建寿宁县下党乡新貌。光明图片

        福建寿宁县下党乡30年前的景象。光明图片

        山西右玉县党员干部和学生们在野外植树。光明图片

        俯瞰浙江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编者按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体现;喻之于事,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现实反映。在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在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新起点上,光明智库特邀下党乡和其他两省的县乡干部讲述他们及其所在群体为脱贫攻坚接力奋战的故事,并请专家就如何持之以恒振兴乡村进行阐述。

    下党永远铭记这份恩情

    讲述人:福建寿宁县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 刘明华

        下党乡也办起了文创园。前两个月,几位外乡年轻人来到这里,开办文创公司,办起油画工作室,把下党乡的山山水水、乡土乡情,用文创产品的形式推向各地。这些有才华有热情的年轻人,是我们下党筑巢引进的“金凤凰”。

        我很喜欢坐在画室里,一边喝茶,一边看年轻人画画。回想起旧时的下党,再看看现在,真有一种“旧貌换新颜”的感觉。下党人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发自心底地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共产党。

        30多年前的下党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因为没通公路,进出极为不易。1989年6月,宁德地委召开地委扩大会议,时任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在会上提出“领导对贫困地方要关心、要支持、要扶贫”的建议,得到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关注。

        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带着地区18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从寿宁城关出发,坐了3个小时车到隔壁村,然后徒步两个多小时沿山路进下党。我当时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与杨书记一起到上屏峰村去接他。山脊小路人迹稀少,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还要用柴刀把荆棘、苇秆劈开。

        那天天气特别热,一路艰辛历历在目。到下党后,习近平同志马上召集大家开会,很快就定了扶持下党发展的几件大事。回去时,为了考察修路方案,他又翻山越岭走了两个多小时,沿另一条山路出山。

        七天后,乡里遭受严重水灾,习近平同志第二次徒步到下党,专程前来视察灾情。这两次我都在现场,印象很深刻,也深知下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源头所在。

        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时强调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还提出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这些年来,下党乡正是按照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摆脱贫困之路,迈进了小康之门。2018年我们脱贫了。当年总书记第一次进下党的几个亲历者围在一起聊天,说起下党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离不开总书记一路的牵挂,所以我们要写一封信,向总书记报告喜讯,也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去年8月4日,我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当时我正在县里住院挂吊瓶,接到通知后马上赶了回来。我一口气把回信看了5遍,看到总书记以“乡亲们”相称,那种亲切,就如同一家人一样。

        我今年已经63岁了,退休后被聘为党校的兼职老师,乡里也返聘我做“难忘下党”主题馆义务讲解员。我非常高兴能发挥余热,把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讲好。

        下党乡亲也时时念着总书记的恩情。当年总书记第一次进下党走过的山路旁有一处亭子,旁边有一眼泉水,我们就把亭子起名叫“滴水亭”,以表达下党百姓永远铭记在心的感恩之情。

    “现在是出大力致大富的好时代”

    讲述人:福建寿宁县下党乡党委书记 项忠红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一周年之际,我和大家分享三个好消息:一是进乡公路扩建工程有望于今年国庆节期间完工,到时路面宽度会从4.5米变成8.5米;二是福建省三个红色教育基地之一的下党党性教育教学基地马上就要开班了,预计今年10月迎接第一批新学员;三是新开发的16栋民宿已经投入使用,油画创作基地、乌金陶传习所、党员驿站、巧媳妇咸菜馆等已经运转起来,迎接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下党做客。

        这些年来,下党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不仅两年前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而且201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4777元,是1989年的70多倍。如今,下党脱贫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乡亲们纷纷感慨:“现在是出大力致大富的好时代。”

        今天的下党,“养在深闺待人识”的生态农产品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注册了特色品牌,开创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并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全乡茶农都纳入合作社管理,既保证了茶叶品质,又保证茶农可享受高于市场价20%的茶青溢价补助,参与公司年终利润分红。今年,下党的春茶园林联合社共收购社员茶青38万斤,累计金额300多万元,根据茶青溢价20%,累计向农户发放春季溢价补助款61.6万元。特别让人高兴的是,这里的绿水青山吸引了八方来客,仅2019年到下党的游客就达18万人次以上,催生了一批农家乐、民宿和旅游业态的发展。

        学习感悟总书记“三进下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和乡亲们对下党的明天充满信心。我们要讲好“难忘下党”故事,把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意识和久久为功的精神转化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要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乡风文明进农村、优秀文化进农家、传统美德进农心,让广大乡亲在步入物质小康之后,获得文化和精神上的小康;我们会继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打造“红色下党”旅游品牌,打响“清新福建、难忘下党”乡村旅游品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和下党人民勤劳的双手,我们定不负总书记嘱托,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基因里生长出五彩希望

    讲述人:浙江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原党委书记 张志灿

        从2001年担任村党委书记到最近卸任,我陪着横坎头村整整走过了19年,见证了它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我们村,提出把我们所在的梁弄镇建成“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具体应该怎么建,村里有党员提议,写信说说我们的打算。于是,2月8日,我们以村两委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我们的想法。没想到,3天后,习近平同志就给我们回了信,鼓励我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咬定这个目标,我们埋头苦干了15年。这期间,我们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建立了浙江省革命老区首个村级党委,探索了“前哨支部”“农家小院党建阵地”等新做法,带领全体村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红色旅游;村里每名党员联系6户群众,包干意见收集反馈、矛盾纠纷解决、重大事项传达、违规事项劝阻、结对共建帮扶和惠民政策宣传,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得到发挥。到2017年年底,我们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3.85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2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总书记当年给我们提的目标实现了,我们就想着,应该向总书记报告这一喜讯。2018年2月10日,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总书记写了第二封信。18天后,总书记又给我们回信了!

        如今,两年多过去,我们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这些年来,总有人问我们是怎么做的。我总回答说,这是红色基因里生长出的五彩希望。

        我们村地处四明山深处,却有着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等旧址,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被称为“浙东红村”。守着这份红色资源,我们把“红色+绿色+特色”作为产业发展战略,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2018年总书记回信后,我们推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游,参观旅游人数突破70万人次,游客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为了充分利用绿色资源,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工作,吸引社会资本、乡贤能人、返乡大学生等投身创业创新活动。面对越来越红火的休闲观光农业,我们还设立了村级农合联服务社,引导农民开展电商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方法和举措。通过“最美红村人”推荐评议、乡贤驻堂、道德评议团、乡风文明榜等,向上向善、孝亲睦邻、守望相助、济困扶危的精神在横坎头村蔚然成风,去年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现在,我们提出了争当全国乡村振兴“模范生”的目标。有了坚强的基层党组织、过硬的党员队伍,有了生活越来越红火的共同追求,这个目标离我们并不遥远。

    认准目标,一干就是70年

    讲述人:山西右玉县退休干部 王德功

        上学时老师带着种树,工作了单位组织植树,退休后坚持义务植树……从孩童时代起,我便认准了植树这个目标,一干就是70年!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沙堵门。风起黄沙扬,雨落洪成灾。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我打小就会唱的这首民谣,是小时候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时,摆在右玉县委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1949年,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在了解全县的恶劣状况后,得出结论:“人要想在这里生存,就得先让树在这里生根。只有恢复植被,种粮才有条件,吃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于是,他带领一班人背着地图、水壶和干粮,徒步穿行在右玉的荒山秃岭间,顶着风沙探索改善植被、防风固沙的方法。

        我12岁到县城上完小学,正赶上“一战黄沙洼”。黄沙洼就在右玉老县城边上,风沙已经侵袭到了城墙脚下,再不治理,县城就会被黄沙掩埋。那时种树是全民总动员,连我那样的小娃娃,都在老师带领下去黄沙洼“大战”了40天。当时植树很辛苦,早上6点半带着干粮出门,中午在野地里吃饭,晚上七八点才回学校。大家见面打招呼总是绷着脸,不敢笑,因为一笑,干涩的嘴唇就会裂开血口子。

        种树并不顺利,头两年栽下的树几乎没活几棵。右玉人没有气馁,从河滩里挖出淤泥包裹树根,从十几里外拉来水给树苗“解渴”,并在苦干中摸索出了“穿靴”“戴帽”“扎腰带”“贴封条”等科学治沙植树的办法,终于在那片黄沙梁上把树种活了。

        毛永宽21岁就当上了威远堡村党支部书记,一上任,便带领2000多名村民干起了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整地修路三件大事。为治住肆虐的西北风,他设计了三道防风林:一道顶大风、一道滤沙尘、一道变和风,并栽下了十几万株树苗。风沙挡住了,毛永宽累倒了,生命定格在28岁……

        2002年我退休后,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把右玉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于是,我开始对全县365个村庄逐一调研,采访了上百名当年的县级领导。十几年下来,采访笔记记了60多本,先后整理出版《绿叶赞歌》《坚持了四十年的一场接力赛》《大战黄沙洼》等图书。2017年,我受聘为右玉干部学院教员,累计为10多万人讲述右玉故事。

        70多年里,21任右玉县委书记一任接一任完成“绿色接力”,让今天的右玉满目葱郁,蝶变为塞上绿洲。他们把一颗为民初心“种”进荒漠,也“种”进了一代代右玉人心中。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高建进、曾毅、李建斌、杨珏、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