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实践·育新机开新局】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就青海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擘画了建设新青海的宏伟蓝图,为青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青海省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践行“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用青山绿水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主色、高质量发展的亮色,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新青海画卷。
关键词:生态保护 经济形态 民生保障 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优先 全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8月是青藏高原最美的季节,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为山青水绿的生态美图描浓了色彩。一大早,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的生态管护员索索就骑着马上了山,开始了他的巡山工作,33岁的索索当生态管护员已有8个年头。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源头气候恶劣,为保质保量做好工作,索索每周都要骑马巡护一次。
他说:“不久三江源国家公园将建成。我也加大了巡山力度,因为感觉责任更大了。”
“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介绍,2020年5月,青海省印发《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工作方案》。根据方案,5月中旬前为准备阶段,5月至7月底为推进阶段,8月至9月底为验收阶段,10月至12月底为设园阶段。这为在2025年全面完成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有4.3万人从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者。通过不懈努力,如今,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功能逐步恢复,生态保护体系越发完善。”赫万成说,通过发展生态畜牧旅游业及民族特色手工业等,三江源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年人均纯收入超过6500元,增长12.4%。
青海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之称。2020年上半年,青海省开启了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随后,青海湖正式开启国家公园建设序幕,紧随全省步伐,以“三步走”战略打造中国最美国家公园省。
“独特的区位造就了青海独特的资源优势,湿地面积全国第一、生态资源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每年有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输出,生态大省名副其实,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恰逢其时。”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说。青海在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的基础上,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组织架构、依法建园、体系建设、保护发展、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综合管护等方面,青海交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答卷。
据介绍,通过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青海省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近36倍,藏羚羊由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稳定在目前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湖鸟类种数由189种增加到225种,各类自然保护地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今年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也已挂牌,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编制正在推动。青海国家公园面积要达到21万平方公里。”王建军说,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是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为核心,“四梁八柱”为一体的国家公园建设,将成为保护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重要抓手。
立足定位 培育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
4月26日,被称为中国“天空之镜”的青海茶卡盐湖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复工开园,喜迎八方来客。
6月30日,全长505公里的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铁路(青海段)开通运营。
7月15日,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启动送电。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严峻挑战,青海省紧抓疫情防控不松劲,紧盯全年目标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省经济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
“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复工复产、建成投运,为青海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经济运行不断改善,为实现经济由降转增提供了保障。”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杰翔介绍,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近年来,青海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培育形成了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和飞地经济“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
“简单说就是,生态经济,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循环经济,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日渐成熟;数字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也是青海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李杰翔说。
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二三产业,实现了从独立发展向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嬗变,循环型产业实现了向体系化、高值化、创新化方向的蝶变。青海省努力构建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及企业、园区、社会的多层次全方位循环型经济体系,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74%。
5月8日,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正式投运;6月,西北地区首个根镜像服务器获得工信部批准部署并上线运行……截至目前,青海省建成5G基站1273个,5G建设投资达5.2亿元,青海是数字经济布局发展的“天然良港”,数字经济也正在逐步引领青海省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祁连县的“飞地牧草”模式,使祁连农畜产品通过河西走廊走向“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和国家。目前,青海省立足功能定位,统筹建设柴达木浙江工业园、格尔木藏青工业园等多个飞地经济园区,有效打破了经济发展中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推藏区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民为本 书写幸福民生新答卷
“有了这个体检车,我们以后再也不用跑大老远去医院体检了。”青海省大通县塔尔镇韭菜沟村村民索非亚,刚在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的健康体检车上接受了免费体检。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移动数字化体检车深入大通县偏远乡镇卫生院,让4万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免费体检,接受健康知识宣传。
家住西宁市南关街83岁的陈梅英老人,因女儿工作居住地较远,不方便照顾她,现在由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轮流照顾她的生活。“现在真的方便多了,我打个电话,就有人来照顾我,给我送饭、洗衣服、整理房间,过得特别幸福。”陈梅英老人十分开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时间紧、任务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给青海省民生保障工作难度‘加码’。但挑战越艰巨,越要把民生冷暖挂在心头,我们必须全力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建军说。
截至7月底,青海省35种大病贫困患者有23073人,已经救治23071人,救治率达99.99%。大病救治病种的增加,使更多贫困患者受益,全省7.8万因病致贫人口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令人欣喜的数字,代表的不仅是变化和成就,更是老百姓越过越红火的日子。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步伐加快,青海省生产经营逐步恢复,就业稳定。在增设临时性公益岗位、发放消费券和节日慰问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全省居民收入增幅提高。上半年,青海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4元,同比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83元,同比增长3.8%。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3.3%;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9.02万人次,完成75.3%;城镇登记失业率2.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青海省民生领域投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惠民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1%,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2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59.4%,比重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万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