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服务“两个大局”中,承担什么使命、展现什么作为、作出什么贡献,宁波一直在不懈探索和实践。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围绕国家战略定位要求,立足最具优势领域,谋划部署了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225”外贸双万亿、“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和“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为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描绘了新蓝图。
架起制造业“四梁八柱”
制造业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从改革开放初期“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乡镇经济,到现在拥有超过100万家市场主体,其中12万家工业市场主体,涵盖35个工业行业大类,制造业成为宁波发展道路上最浓厚的底色。但与全球先进城市相比,宁波制造业还存在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未来何去何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宁波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于这一现实背景,宁波谋划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既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所在,也是应对外部复杂形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如何做大做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宁波推出了针对性举措。一是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创新决定城市未来。宁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就人才强市、创新强市作出部署,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三大科创高地。同时着眼新形势下人才评价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难点问题,推行了一批超常规举措,力求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插上腾飞的翅膀。二是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经过多年培育,宁波有308家企业进入单项冠军培育库,其中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9家,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宁波将继续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激励企业做强实业、深耕主业,打造一批“顶天立地”和“专精特新”企业集群,擦亮打响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这张金名片。三是建设强大有韧性的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安全关乎国家稳定发展大局。宁波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要集中优势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打造10条以上强大、有韧性的重点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四是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园区。长时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宁波“园区多、布局散”现象。当前,宁波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按照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要求,实质性大幅精简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同时,以产业链为标准、以资本为纽带,着力打造一批高能级战略平台,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大做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
深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正是凭借这一独特资源和优势,宁波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2019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11.2亿吨,连续11年居全球港口第一位;宁波外贸自营进出口额达9170.3亿元,实现了6.9%的逆势增长,跻身全国城市外贸出口前5位。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无论是沿海城市还是内陆城市,都迎来全面开放,过去传统开放优势将会逐步弱化。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把港口最大资源、开放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225”外贸双万亿行动是宁波直面这个问题的解法。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宁波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越是困难重重,越要砥砺前行。宁波将坚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225”外贸双万亿行动为抓手,持续构建多类型、多层级、广覆盖的开放平台体系,全力打造双向开放合作新高地。以牢牢稳住外贸基本盘为底线,全面落实稳外贸十条新政等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帮助外贸企业化解风险、渡过难关。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深化“17+1”经贸合作区建设,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更加开放的创新举措,争创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新片区。以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为重点,加快拓展跨境贸易、数字贸易、转口贸易、易货贸易等新型贸易,引进一批国际贸易供应链企业,聚集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离岸和在岸贸易主体,落户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努力建设新型贸易示范区。以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深化沪甬全方位合作,推进前湾沪浙合作发展示范区建设,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推动宁波都市区同城化,建设依托长三角、辐射东南地区、服务中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
推动产业体系融合共生
“万元美金社会”这个词在经济学界被频繁提及,即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将会从制造业逐渐切换到服务业,这是产业结构演化和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2019年,宁波人均GDP达到20729美元,超过世界银行定义的12057美元高收入国家门槛;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880亿元,占GDP总量的49.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基于这一趋势研判,同时也是为了补齐产业体系中现代服务业相对短板,宁波谋划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计划用6年时间实现服务业倍增,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何构建好发展服务业的路径和抓手,关键是做好四个融合和协同。一是与新制造融合。围绕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以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二是与新消费对接。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加快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中高端服务载体和商圈平台,拓展网络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与新外贸接轨。把握国内服务外贸快速发展和国际服务外贸跨国转移加速的趋势,充分利用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跨境电商综试区、保险创新综试区改革试点,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服务贸易扩容提质,尤其是以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为重点推动制造业全球化布局。四是与新型城镇化并进。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建设、提供就业、产业协同和服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产业发展,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提升中心城区经济和人口集聚度。
拓宽“两山”理论转化通道
虽然农业在宁波经济总量比重不高,不到3%,但农业是经济社会安全的“生命线”,其基础性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紧抓实农业、畜牧业生产,确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确保农民的“钱袋子”富足殷实。近些年来,宁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宁波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精神为指引,突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农村基层党建对标建强、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民宿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等系列行动,真正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后,宁波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为抓手,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的“美丽资源”,积极盘活农村闲置民房、集体用房等沉睡“资产”,做精做专渔业、畜牧业、精品果业等绿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农业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246”“225”“3433”“4566”这四组“数字密码”道出了宁波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解法。只要坚定发展信心,锚定发展目标,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宁波就一定能够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作者:何兴法 付志鹏,分别系浙江省宁波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