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者风采】
内蒙古地处祖国边疆,条件艰苦,“特别能吃苦”是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真实精神风貌。
几十年来,鄂尔多斯库布其治沙人持之以恒同荒漠和贫困作斗争,依靠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最好牧场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数不胜数的优秀事迹被传为佳话,生动体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在鄂尔多斯乌审旗毛乌素沙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治沙女杰宝日勒岱靠手挖脚踩植树种草,建设起一个“牧区大寨乌审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抱着“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黄沙欺负死”的决心,新一代治沙女杰殷玉珍也走上了漫漫治沙路。她三十年如一日,栽树200多万株,6万多亩沙地披绿。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截至2017年,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当地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32%提高到70%。
在宝日勒岱、殷玉珍接力笃行的同时,远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古城旁边,“治沙愚公”苏和退休后,和老伴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戈壁,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2004年以来,苏和与家人抢救天然梭梭林3500多亩,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株,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建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浑善达克沙地,从2000年开始,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全民行动植树造林,男女老少齐上阵,一手抓种树,一手抓禁牧,飞播、封育、禁伐多措并举。到2019年,多伦县全县累计植树造林300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动沙丘已经基本固定。
从个体到集体,从机关到基层,内蒙古涌现出许许多多保护和建设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卫士”“治沙英雄”。他们像蒙古马一样,不畏严寒酷暑,坚韧不拔,奋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召唤中,永不妥协,永不停歇。
(本报记者 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