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坚守岗位,成为抗击疫情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其中,基层和乡村卫生工作者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面对的人群数量更庞大,居住更分散,工作难度更高。
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特别是基层医学人才。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健康资源和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基层地区医疗服务人员少,服务水平低。提高基层和乡村医护人才数量和质量成为实现健康公平的关键所在。
培养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办好医学教育。除了依托“双一流”高校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也要注重办好地方医科院校。地方医科院校培养了我国绝大部分医学和医学相关人才,努力追赶医学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同时,更要“眼睛向下”,注重培养和关爱基层、乡村的医务人员。
首先,以服务地方和基层为主的定位培养本科人才,强化“强德育、精业务、能吃苦”的培养要求。“强德育”即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更了解国情、社情、村情。“精业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要提高其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能吃苦”是针对服务基层提出的特别要求,要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次,创新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模式。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是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培养的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医学院校可根据农村卫生工作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创新培养模式,在基础条件、师资培养、实习内容安排、实习管理等方面做针对性安排,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
再次,通过继续教育为乡村培养医学人才。医学院校可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形式为乡村培养医学人才。通过举办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班,提高他们在常见病诊疗、健康教育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方面的能力。
最后,招收面向农村的三年制医学大专班。可面向农村生源招收医学大专班,学生毕业后回村工作,实践一定时间后可参加执业医师(助理)资格考试,实现乡村医生培养本土化。根据农村卫生室工作特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做到能西(医)能中(医),能医(学)能药(学),能防(治)能护(理),充分满足乡村群众的健康需求。
(作者:张志勇,系桂林医学院院长、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春雷、周仕兴、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