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7日 星期一

    电商赋能 乡村蝶变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陈鹏 李晋荣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7日 03版)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长期以来,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在宁夏偏远地区,企业进村下乡送收快递量少价高,群众到乡或进城投取快递路远费时,造成农货出山受阻、网货下乡困难。“下行贵、上行难,双向不通”严重影响着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

        2015年以来,宁夏商务厅创新实施农村电商“筑梦计划”,建成覆盖广泛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衔接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全区乡村服务站点达1209个,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省域全覆盖。因电商赋能,宁夏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蝶变。

    畅通双向流通“微循环”

        7月13日,记者从彭阳县农村电商大数据平台上看到,今年以来,全县上行快递包裹435692个,下行快递包裹1622368个,总数205万件,同比增长53.4%。

        而在2017年,全县上行快递包裹数量仅为1000多件,2016年以前,这一数据几乎为零。

        “以前家里的农产品得拉到镇上和县城去卖。现在村里的电商服务站都收了,就地发货,不仅能卖好价钱,我们也省心多了。”在彭阳县城阳乡沟圈村电商服务站,前来排队发货的村民刘建发说。

        在彭阳县电商物流快递分拨配送中心的分拣车间,分拣员站在传送带两侧,麻利地将成千上万件包裹分拣到相应区域。该中心由三泰物流快运有限公司统一运营,整合6家快递公司资源,实行统一验视安检、集中分拣配送、周转保鲜贮存,日进出量达1.2万件。

        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电商服务站前的小广场上,10多位网络主播热情推介,富硒大米、沙湖辣椒酱等当地农特产品不断被网友加入“购物车”。

        近年来,宁夏坚持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清除“淤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鼓励县域快递行业集聚和整合资源,提升行政村快递通达率、投送频次和网点快递收发兼容度。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建成15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204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直接通邮、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达到100%,畅通了城乡双向流通的“微循环”,更多的优质资源要素逐渐向农村铺展。

    激起农民思想“千层浪”

        互联网在农村扎根,传统意识和新思想“狭路相逢”,在农民中引发“头脑风暴”。

        “刚开始,村里多数人不相信网上还能买东西,后来听说我在网上接单销售中药材,更觉得不可思议了。”今年44岁的黄仲玉是彭阳县城阳乡沟圈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也是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大户。在他的传帮带后,村里一些胆子大的人也跟着“试水”。

        电子商务,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投进农村的那一刻,激起了“千层浪”。对此,中卫市中宁县太阳梁乡红崖养鹅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汪毅有真切体会。

        今年年初,因受疫情影响,合作社大量鹅蛋销不出去,汪毅一筹莫展。3月上旬,中宁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尝试帮他在互联网上找销路。

        “都说现在网上交易很方便,买卖双方不见面就把生意做了,可谁敢轻易相信啊。”当汪毅听说他家的鹅蛋可以拿到京东的宁夏特产馆去卖时,担忧不减反增。

        面对十几页合同的上百项条款,特别是涉及鹅蛋运输破损引发的损失承担问题,汪毅坐不住了,“咱们又不懂这些,说是要保证质量和包装万无一失,快递费也要算进去,咋能赚得了钱?”

        签还是不签?汪毅陷入两难。恰逢在北京念大学的儿子还没开学,拿着合同琢磨了几天,替父亲做出决定:合同得签,但要把合约时间缩短到3个月,见到了收益再续签。

        抱着“背水一战”的念头,汪毅的鹅蛋终于“上网”了。刚开始订单不多,但每天都在增加。6月份销售额7000多元,到了7月份,就增加到两万元了,他家的鹅蛋还一度上了京东同品类商品搜索第2名。汪毅说:“现在看,网上销售这个路子是对的。但刚开始得有人引导,只要能见到收益,老百姓肯定愿意去试。”

        这几年,宁夏积极引导传统涉农企业“触网”营销,支持返乡大学生、农村青年等个体依托电商创业兴业。在“领头雁”的带动下,思想深处经过革命性转变的广大农民,在认同中体验并参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电商队伍不断壮大、实力不断提升、活力不断增强,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电商企业。他们,逐渐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掀起草根创业“新热潮”

        “我创业,我骄傲。大家好,我是宁夏‘草编哥’孙磊,在我身后,青海格尔木客户订购的防沙固沙草帘正在装车中。”80后小伙、宁夏德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孙磊一边将草编产品装车发货,一边在快手、抖音等平台直播。

        孙磊出生在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父辈一直从事草编加工生意。2008年,孙磊在网吧无意点开了“阿里巴巴免费注册公司”的链接,便尝试注册了公司并发布了自家的草编制品。不久后,他接到来自“西气东输”工程某项目组负责人的电话,计划订购80万条草编袋。“这是我们村当时一年的生产量,我高兴得不得了。”孙磊说,此后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力,他相继拿下了甘肃、青海等地上千万元的订单。

        2018年,宁夏解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孙磊设计了“草编哥”卡通形象注册商标,通过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传播。如今,孙磊的宁夏德琴草制品产业专业合作社99%的销售额来源于电商平台,每年成交额3000多万元,不仅带动周边群众以秸秆回收代替焚烧,还吸纳了600多人就业,“现在不用到处跑市场了,在网上发些视频就有客户联系下单。通过电商,草编冷门产品成了热门。”

        在吴忠市盐池县,一个由年轻团队注册成立的宁夏西鲜记科技有限公司,5年来深耕盐池滩羊产业链,精准打造滩羊品牌故事,与盒马鲜生等开展合作,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引流试吃等,去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疫情期间,西鲜记的销售额持续增长,仅今年上半年就超过了5000万元。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星火燎原”,一支“下地能弯腰、上桌点鼠标”的新型农村电商队伍快速发展壮大。他们中有“草编哥”孙磊这样市场经验丰富的年轻人,也不乏土生土长的60后、70后农民。

        “订单跟着季节走,前段时间红梅杏比较火,这几天中药材的发货量上来了。我自己基地的货不够卖,还帮周边农户销售。”袁武说,他和朋友流转了村里1000多亩地,种植柴胡、黄芪、板蓝根、土豆、杂粮等,他一年的纯收入超过10万元。在小湾村,不少村民将撂荒的土地重新种上中药材,还学会了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

        电子商务低成本、高效率的创业优势,推动越来越多乡村产业和农货“触网”。宁夏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平说,宁夏利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央企定点扶贫机制等,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品通过电商拓展国内市场,打造特色网货品牌,探索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的电商扶贫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的形势下,宁夏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逆势上扬,实现50.03亿元,同比增长14.18%。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陈鹏 李晋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