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第562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7日 星期一

    奋力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作者: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7日 06版)

        庄浪梯田。 庄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家门口打工的农民正在处理黄芪。宋喜群摄/光明图片

        打酥油的甘南州藏族女孩。宋喜群摄/光明图片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对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管党治党等重点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甘肃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职能定位,聚焦“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目标任务,与时俱进完善政策举措,齐心协力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发生新变化。

    聚焦深度贫困构建脱贫攻坚新体系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近几年,甘肃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以“一户一策”为抓手,健全完善体系,理顺体制机制,全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健全政策体系,制定出台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扶持政策,组织开展“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解决深度贫困地区难题。健全产业体系,构建起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体系,培育壮大“六大特色产业”和“五小产业”,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健全责任体系,实施五级书记走访贫困对象行动,对8个未摘帽县挂牌督战、按月调度,强化与东部四市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的衔接沟通,实施最严格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凝心聚力抓扶贫。健全工作体系,组织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部署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行动,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引导各级干部盯细节、抓过程、提质量、保结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三年,我省深度贫困地区累计减贫161.34万人,35个深度贫困县已有27个脱贫摘帽,3720个深度贫困村已有3346个实现脱贫,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甘肃将紧紧扭住“全部脱贫”“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目标要求,把产业增收、就业增收、经营性增收、财产性增收、政策性增收等渠道统筹起来,紧盯脱贫摘帽县的贫困存量、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返贫和新出现的贫困人口,全覆盖、零遗漏开展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聚焦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甘肃是国家在西部布局的重要老工业基地。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甘肃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不断提质增效。今年以来,甘肃先后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55条意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36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制定出台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工作方案,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向产业要动能,制定实施“十大生态产业”项目包抓责任制办法,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加快“新基建”布局建设,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向创新要动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支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制定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若干配套文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新气象。向改革要动能,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制定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向开放要动能,出台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的规划和方案,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文章,初步构建起陆路海路联动、文化经贸互促的开放格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甘肃将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牢牢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强化“六稳”工作,守好“六保”底线,通过精准施策对冲疫情影响,通过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长,通过加强调度稳定经济运行,争取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聚焦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新屏障

        甘肃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甘肃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历史责任和底线任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下决心抓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已完成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水电站分类处置、旅游设施分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评价。出硬招抓修复,扎实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快实施祁连山、渭河源区、“两江一水”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机制抓责任,建立了河湖问题报告、工作研判转办、完成情况反馈等制度,制定出台生态补偿、损害赔偿、执法监管等地方法规标准,探索实施横向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迈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重谋划抓长远,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设立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5个专责组,全面开展理论研究、规划编制和流域普查等工作,加快推进理论库、政策库、技术库、项目库建设,目前已储备项目212项,估算总投资6000亿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地抓下去。甘肃将把生态环保摆在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特别是深入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为黄河生态保护作出应有贡献。

    聚焦以人为本提升民生改善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甘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大事来抓,近三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在8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高增幅,全方位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就业创业水平,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疫情发生后,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效果更明显的政策措施,保障各类群体就业创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国家“20条底线”要求,县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全面消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贫困家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疫情期间大规模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缓缴社会保险费,全力保障困难群体生活。提升平安建设水平,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六位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落实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甘肃将高度重视做好民生工作,全力办好各领域群众关切的事情,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尤其是针对疫情影响,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就近吸纳就业、鼓励创业就业、支持灵活就业等方式,让人民群众就业有门路、增收有来源,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政治建设谱写管党治党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党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甘肃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努力强化党的建设措施,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强化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落实政治建设责任,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主题教育,分两批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完善了传达学习、研究部署、督促检查、报告反馈、考核评估、追责问责等工作机制。强化干部选用,贯彻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将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组织功能,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丰富拓展“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农村、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的标准化体系。强化反腐倡廉,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规范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制定出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形成了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甘肃将牢牢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组织引导全省各级各方面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开辟甘肃发展的新气象,奋力开创富民兴陇的新局面。

        (作者: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