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5日 星期六

    深空技术何以带动社会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5日 04版)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深空探测又迈出新的一步,中国人正在走向宇宙探索的更远处。今年以来,随着“北斗”组网成功,再到此次“天问”奔赴火星,我国航天领域的好消息频传。如何看待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航天技术该如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7月24日,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工第三研究院副院长王长青。

        “航天探索的意义就在于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王长青说,“最初人类梦想去月球上看看,现在实现了以卫星从天上看地面,再到如今天问一号探测火星。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一旦开通去往太空的‘航线’,就意味着技术进步将地球文明送入一个新的时代。”

        尽管人类大规模走向太空的航天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但王长青认为,“站在今天来看,距离正式拉开航天时代的序幕已不算遥远,几十年之后回顾来看,也许就会发现我们当前正处于这样的活动中。”

        他做出如此判断的依据在于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的航天产业耗资巨大,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卫星元器件体积更小,性能却更高。“体积小,性能高,意味着大幅度节约制造和发射成本。”王长青说,与此同时,每次航天发射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如果一个技术特别贵,只能让少数人使用,它可能成为精品,但它永远成不了社会的主流,要想成为主流,一定是能让多数人都容易接受。如此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王长青说,“现在,随着发射成本降低,卫星载荷减轻,制造成本更低廉,大规模使用航天资源,甚至让老百姓都去利用它,也就成为一种可能。”

        对于我国而言,该采取哪些策略才能让航天技术更进一步服务国计民生?王长青认为,在这个太空大门即将开启的关键时刻,哪个国家走在前面,就引领了深空技术的发展,而这种引领作用,对于民族自尊、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极为有利。“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谁走在前面谁就赚钱,走在后面就不赚钱了。”王长青说,目前全世界都在抢占商业航天资源,我国也应该尽快行动,不仅需要更多技术突破,同时还要引入互联网开放、共享的思维。

        “航天资源本身就具有共享特点。”他介绍说,卫星发射成功后,都在围绕着地球转,让全球所有人都充分使用每一颗卫星的资源,才符合它的运动规律。因此,要想让空间资源价值最大,让每个人分摊的成本更低,就应该实现全世界共享。“随着分摊成本的人增多,使用起来就会更便宜,大家都能以较低的成本从太空资源中获益,航天技术就会发展成为人类的基础设施,低廉的成本又可以促使大家将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好,更便捷,形成良性循环。”

        据王长青介绍,航天科工三院近日已经联合国内十几家卫星企业成立了“卫星即服务产业联盟”,作为加快推进航天技术商业化应用及生态建设的公益性组织。这个联盟不仅要打通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监测、运行、姿态控制一体的技术架构,还要建设若干面向应用市场的架构。例如,天空地面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利用卫星资源开展智慧海洋、通用航空服务、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绿色农业等。

        “少数几颗卫星所能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从老百姓对卫星的应用需求角度来讲,是杯水车薪的。”王长青说,但是借助联盟这一形式,十几家单位的航天基础设施可以统筹使用,让发射的每一颗卫星都能立刻发挥作用。“这就为中小型航天创业企业培养了商业航天的生态圈,避免出现卫星在轨道上调试两年,还没有找到市场的情况。”

        (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