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故事】
甘肃省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副组长 刘健
当我接到命令的时候,是3月3日下午一点半。一个半小时后,我必须赶到兰州新区后备医院报到。
那时,我正在兰州市肺科医院,负责甘肃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由于主攻重症医学,我有多次灾难救治经历,但还是第一次以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兰州新区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工作。
路上我才知道,接下来两天,将有309名中国公民从国外飞抵兰州新区。当时国外疫情非常不乐观,意味着这309人都属于“密接者”。因此,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一个集中隔离筛查体系。然而放眼全球,并无先例告诉我们该从何处着手。
我刚到兰州新区的时候,面前只有5栋空置的公寓楼,条件简陋得实在很难称其为“医院”。对于即将抵兰的309人,我们也不清楚他们的身体状况。
时间紧迫。第一项工作是完善后备医院的隔离设施。当天晚上,近千人在做着一件事——改建后备医院。一夜之间,设施到位了,床铺铺好了,这个速度在其他国家恐怕难以想象。后来经过一个多月的陆续完善,后备医院的条件已经和酒店标间一个样。
第二项工作是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我们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新冠肺炎相关知识,集中隔离工作的流程、任务、目标,以及感控相关规定做了集中培训,迅速建立起一支医疗队伍。
第三项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筛查策略,能够及时、安全地把可能的感染者全部找出来。通过核酸检测、体温测量、症状诊断、胸片拍摄等策略组合,我们做到了在第一个24小时查出了83%的目标感染者,在第一个72小时找到了92%的目标感染者,并且实现了所有隔离人员不发生交叉感染的同时,所有工作人员也不被感染。这样一个筛查策略,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是可以被推广借鉴的。
疫情暴发以来,我一直全程参与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这也为新区境外输入病例的救治积累了经验。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救治策略,有效预防了轻型和普通型患者转为重症。75例境外输入病例在轻型和普通型时就得到了完全治愈。
4个多月来,我一直住在兰州新区。这次经历中,我真的为我们的医护人员感到骄傲和自豪,看到他们那种不顾一切冲上前线的勇气、那种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我感动又佩服。
(本报记者宋喜群 本报见习记者王冰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