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4日 星期五

    青海:荒滩披绿游客来

    作者:本报记者 徐谭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4日 04版)

        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夏日风光。本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环仓秀玛村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藏族村庄。近年来,部分牧户易地搬迁到基础设施便利的公路边,住进了砖瓦房。本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都是一家人 共过好日子】

        盛夏的阳光洒在青海湖支流沙柳河上,在一片敞开式阶梯水坝前,数以万计的湟鱼聚集成群,奋力向上游进发。7月23日,数万网友通过光明日报客户端、梦幻海北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目睹了这场一年一度的洄游大戏,感受着高原生态之美。

        在青海省,有这样两个地名,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就像湟鱼一样同青海湖这座中国最大的内陆湖紧紧联系在一起。

        身处重点贫困地区,这里的人多年来亦如同奋力洄游的湟鱼,各民族齐心协力,为摆脱贫困战天斗地,同美丽自然相拥相依。

    生态农牧业让人们尝到了甜头

        雪山皑皑,绿草茵茵,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环仓秀玛村的草场上,一场特殊的赛马会热闹激烈。赛马会后,牧民将赶自家牛羊前往高山夏季牧场。

        环仓秀玛村村民世代以放牧为生,但前些年因为经济结构单一,部分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5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4家,是刚察县哈尔盖镇7个村中贫困人数较多的一个村。2015年,村里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精准扶贫养殖示范基地,给贫困户分羊养殖,最终给予一定分红。

        依托草原优势,变救济式扶贫为牛羊滚动发展式扶贫,环仓秀玛村的做法不仅带动了全村的规模养殖业,也为村民拓宽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自2008年以来,海北州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集中打造等方式,全力推进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先后共投入建设资金达12.5亿元,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养殖基地”“补饲+放牧”“养殖+育种+新技术推广”等多种模式。

        从草原到戈壁,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实践在海北和海西大地上铺展开来。

        昆仑山下,红柳村仁达合作社游客纷纷,或在温室大棚采摘,或到池塘钓鱼,还可选购枸杞、鸭蛋等农产品,这些产品都有个共同的品牌“大头哥”。这位“大头哥”就是带领红柳村民在200公顷沙化地上拓荒致富的带头人李国善。

        2011年,李国善辞掉外地企业的工作回乡办合作社,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带动村民入股和就业。村里200公顷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地变成“能生钱”的景点,10余座高标准日光节能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能接待城里人游玩采摘。最近,闲不住的“大头哥”正和乡亲们谋划未来。合作社将逐步形成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农技培训、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旅游园区。

        荒滩披绿,钱包鼓起,生态农牧业的发展让人们尝到了甜头,生活也更有奔头。

    从盐业工人到旅游从业者

        炎炎夏日,茶卡盐湖景区,游客纷至避暑,平静的湖面如“天空之镜”,蓝天白云雪山映入其中,水天一体,如梦如幻。坐落在湖边的多功能演艺大厅,是昔日的盐工礼堂,砖红色建筑见证着过去盐业开发的火热年代,也见证着这片工业盐湖的发展变迁。

        徐光是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职工,一家三代都为茶卡盐湖奔忙。据他介绍,从前盐湖开采全靠人工采挖,到2002年,改用驳船采运,年产量已突破百万吨。

        前些年,茶卡盐湖因美景走红之后,到此打卡的游客逐年增加,2016年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顺势成立了旅游公司,徐光和不少工友也从一名盐化工人变成了旅游从业者。

        “游客不仅领略了盐湖文化,也带走了特产湖盐。”徐光说。2018年、2019年,景区接待游客连续两年超过300万人次,年收入2.9亿元。

        旅游公司的红火也带动了周边村镇居民的就业和发展。景区出口处的集装箱旅游集市统一规划设立了上百个摊位,供当地人出售土特产、盐雕工艺品,大伙一个锅里吃上了“旅游饭”。

        茶卡盐湖边的巴音村,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家庭旅馆映入眼帘,在其中一家干净整洁的民宿小院里,记者见到了老板申得屏。2014年,她们一家四口随全村从20公里外的小水桥搬到镇上,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2016年,她和丈夫在参加了政府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后办起了家庭旅馆,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仅去年就挣了15万元。“只要愿意学习、勤劳肯干,在哪里都可以好好生活。”对未来生活,申得屏充满信心。

        记者从当地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政府抓住茶卡盐湖旅游发展机遇,鼓励茶卡周边及国省道沿线村社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近万人,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

        放眼整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茶卡发展模式为代表的旅游业,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大湖北岸的变迁

        平均海拔3000多米,青海湖北岸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克图治沙点上,到处郁郁葱葱,沙蒿、沙棘、金银露梅以及青海云杉仿佛“绿色卫士”,站立得错落有致。

        登高远望,几处沙丘清晰可见,似乎在向每一位访客诉说着过往。难以想象,就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茫茫沙漠区,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6%,占环青海湖沙漠化总面积的56.7%。

        “当时,青海湖周边的沙漠化扩张已经严重影响到自治州以及全省的土地安全,这片沙地更是直接威胁到100米外的青藏铁路和公路。”海晏县林业站工程师石德荣说。

        海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同时是青海湖的主要水源补给地,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维护生态安全,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晏县就开始治理沿湖沙化土地,并在应用沙棘营养土坨造林技术方面积累了经验。2002年,刚毕业的石德荣来到这里后,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潜心治理荒漠化,一干就是18年。沙棘、乌柳成活了,青海云杉、樟子松、杨树也就立住了脚。在石德荣们的努力下,这片荒漠已陆续有了8种植物。

        种树不忘立人,生态扶贫的好政策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受益。近年来,为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共赢,海北州落实490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和455万亩天然林管护任务,聘用建档立卡生态管护员3133名,年户均增收1.56万元。结合环湖卫生整治开发村级保洁岗位415个,年人均增收0.96万元。

        站在克图望绿亭环顾眺望,石德荣感慨万千,现在周边牧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了,偷偷放牧的情况已多年不见,大伙遇到垃圾也会主动帮忙清理。

        今天的大湖北岸,沙丘退了,荒山绿了,游客来了,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好生态也在回馈当地人。

        (本报记者 徐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