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透视】
学生能否成才与其性格息息相关,健康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偏狭的性格则往往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毫无疑问,应该把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良好的性格作为育人重点,摆放到各方教育的关键环节中来。
警惕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性格瑕疵与潜在风险
当前,受社会传统观念过于重视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的影响,青少年教育中仍然有很多不易剔除的顽瘴痼疾。对学生成长的评价过于单向和片面,真正有益于学生全面素质成长的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还亟待完善。其中,忽略学生健康良好性格的培养,是阻碍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一大隐患,一些如自私、偏执的性格瑕疵更伤害着孩子、家庭乃至学校。
近期,我们在对安徽安庆、江苏南京等地47所普通中、小学和1所985高校3000余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了重视表面成绩、轻视内在全面养成从而导致性格偏差的一些端倪——
9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个好分数,考个好学校”;85%的学生“对目前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68%的学生认为“只要成绩好,将来就能找个好工作”;30.8%的学生认为“学习不用实现什么理想,考试‘及格’就行”。
而对于健康良好性格的自我要求,学生们普遍不明其意,或者定位含糊。问卷中,92%的学生居然将“爱游戏、喜欢生活、好玩、喜欢拆东西、喜欢上网、喜欢电脑、喜欢玩手机”列为自己的性格特征。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下,对学生健康良好性格的培养,亟待引起教育界普遍的重视;尤其是在中小幼教育中,还缺乏对学生良好性格培养的系统规划;教学中还缺失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于健康良好性格的示范引导;由于中小学教育中学科比重太大,劳动技术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占总课时量的比例较低,导致学生普遍学业过重、快乐指数低,影响了学生健康良好性格的养成,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潜在的育人风险。
健康良好性格的基本特征和关键养成阶段
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良好的性格呢?
性格,是人们对己、对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成。性格是人们在生活中基于好奇心、好胜心、自信心而不断形成的一种品行,健康良好的性格养成将影响每个人一生的发展。
通常,在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层面,青少年学生健康良好性格的行为大致表现为:
快乐活泼,如:表情活泼、口齿伶俐,爱唱爱跳,记忆力强,双手灵活,思维活跃;
安静专注,如:该安静时能迅速安静下来,该坐时能坐好,该跑时跑得快;
勇敢自信,如:不过分娇气、不怕黑暗,不怕摔跤、不怕打针、不怕吃药、不怕登高、不惧怕陌生人;
乐于助人,如:总是关心他人,愿意与同学朋友分享,共同游戏,能够主动并有效地参与团队合作;
好奇好胜,如:总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愿意观察事物、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事;
独立自主,如:愿意并能够独立玩耍、不过分依赖家长老师、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分内事等等。
总体而言,健康良好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对学习和生活有正确、乐观的态度,做事有坚强的韧劲毅力,具备积极工作与学习的情感意志,具有健全的自制力。引导培养这样的性格,无疑是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教书育人的重点。
孩子养成良好性格有三个关键期,也是家长和学校要重点关注的:第一阶段,婴儿时期(0-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个关键期,即“基本形成期”。第二阶段,幼儿园、小学阶段(3-13岁),这是孩子性格的巩固期。这一时期,孩子在4岁左右会出现第一个叛逆期,又称“宝宝叛逆期”,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建立了自己的好恶观念,不愿意时时听从于大人;7—8岁时,会出现第二个叛逆期又称“儿童叛逆期”,表现出各种叛逆行为,如:逢事自作主张,坚持己见、不服从家长、教师的教导等。这个时期,家长和教师就要紧密配合,及时纠正孩子性格中已经或者正冒头的各种瑕疵。第三阶段,中学时期(13—18岁),这个阶段青少年学生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青少年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变化容易产生身心状态的不稳定,诸多社会问题也会时时冲击学生的心理,使本来身心尚不成熟的中学生对周边的人和事产生抵触情绪,如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长时间处于负面状态。家长和教师就要耐心引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培养健康良好性格,家庭学校各有其责
青少年学生健康良好性格的养成,主要在于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既是孩子性格的养成地,也是性格引导的重要支撑点。
家庭教育,毫无疑问是第一时间参与孩子性格养成的,其重要性居于首位。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很有讲究。
第一,父母的言谈举止是孩子行为的楷模。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不仅父母要努力做孩子的榜样,还要主动交流,挖掘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优秀的朋友,选取正能量的榜样作孩子的成长目标。
第二,家教氛围要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家长不能溺爱、娇宠孩子。在孩子幼小年龄阶段就要注意遏制住孩子馋、犟、霸道、懒惰、散漫、攀比的不良行为苗头,给予积极的成长指引。
第三,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激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可以经常陪伴孩子到大自然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也可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伙伴交友游戏。
第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要求要适度,要合乎情理。特别是孩子进入叛逆期时,切不可对孩子提出过高、过多、过难的要求。有些家长平时不大管教孩子,而当偶尔发现孩子做错事时,却又指责、数落没完没了,孩子面对这种情况往往会因为不知所措而把自己“保护”起来,对家长不理不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久而久之,孩子性格就会日益偏狭孤僻。
第五,要孩子做的事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提出明确要求。比如,6、7岁的孩子很难做到连续两、三个小时端坐书桌,一直老老实实看书做作业。这样的要求往往让孩子因“做不到”而产生抵触情绪。而要求小孩子认真做作业,家长不能简单地说一句:“认真做作业啊”,要说清楚认真做作业的具体步骤如:先复习,再做题,有困难,再讨论,直至完成所有作业。
第六,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会乐于服从家长的指导。一旦要求孩子做事,家长就要在尊重孩子的同时坚决要求孩子执行到位,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要轻易改变或放弃。出尔反尔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排斥,对健康积极的性格养成无益。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性格养成的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明显,这就要求教师们能够为人师表、因材施教。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设计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学生良好性格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的,性格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所以,适当增设“劳动技术实践课程”、开展“小先生”教学法、组建“工学团”、开展体育和科技活动等,让优秀的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带领其他学生体验学习和劳动的快乐,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趣,进而锻炼培养孩子们不怕困难、坚强、勇敢、耐挫折的性格。
第二,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也不能忽视个性,不同学生需要具体的个别指导。比如:对性格上已形成较明显的不良特征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启发他们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品质;而对具有健康良好性格的学生,除给予积极的肯定外,也要注意防止他们骄傲自大,避免虚荣、造作等不良性格特征的产生。
第三,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学生生活的班集体具有互相引导互相监督的潜在作用,能使健康良好的性格得到发展巩固。因此,学校可以巧妙地搭配组织小团队,引导每个学生不断发现自己性格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取长补短。
第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重要条件。随着“小先生”教学法、“工学团”教学法的不断深入,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也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在增长。教师要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进行性格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让学生们在自我感悟和自我提炼中,不断养成和巩固健康良好的性格。
(作者:周文彪,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