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张家界:一座山城的“水之恋”

    作者:本报记者 龙军 本报通讯员 宁奎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7日 05版)

        【长镜头】    

        407公里的澧水干流,313公里横贯湖南省张家界市。澧水犹如一条巨龙,滋养出令世界瞩目的生态景观。

        这是172万张家界人的“母亲河”,也是张家界永续发展的灵魂所在。

        “守护澧水的生态脉搏,就是守护城市的美丽未来。”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告诉记者,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张家界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澧水之歌正在唱响,“母亲河”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沅有芷兮澧有兰”,“南州之美莫如澧”,在屈原与柳宗元笔下,澧水沿岸,美如诗画。然而,满载着人文璀璨的澧水,曾一度生态警钟阵阵——

        围网养殖,让温婉的澧水贴上了一个个“创可贴”,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水藻蔓延;非法采砂,犹如一只只“血吸虫”,蚕食着河流的肌体,破坏了水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疯狂捕鱼,不管是电鱼毒鱼,还是一张张围网,将“鱼子鱼孙”一网打尽;偷排污水,沿线作坊养殖场,将管道直通澧水,让“母亲河”长出无数“烂疮”。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冲突时,张家界怎么办?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振聋发聩,成为张家界摒弃粗放式经济发展,坚定走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护修复之路的一盏明灯。

        于是,垃圾专项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专项清理整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水坝专项清理整治、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一个个雷霆行动,向“共抓大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持续“亮剑”。一次次约谈,一张张罚单,彰显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庄重与威严。

        雷霆万钧中,张家界人欣喜地看到,污染在逐步消除,生态在不断修复。

        我们需要的是一条什么样的“母亲河”?作为旅游城市的张家界,答案显而易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6月25日,记者来到茅岩河景区,只见河面水花四溅,一条条漂流艇顺水而下,游客们相互打起了水仗。茅岩河属于澧水上游约50公里的河段,景区两年前开业,完成了张家界“三星拱月”全域旅游格局的最后拼图,让原本“游山”为主的张家界,真正拥有了“玩水”的主题。

        “渔民上了岸,上起班。”景区管理人员李启东是河岸居民,他说,河流未治理前,河里网箱遍地,也垃圾遍地。如今风景美了,游客来了,村民腰包鼓了,都自觉成为生态的维护者。

        当山水优势在澧水尽情绽放,优质投资怎会不倾心?

        2018年10月,总投资达350亿元的丝路荷花国际文化旅游城正式开工。这个三面环澧水的项目,将围绕水景,打造出丝路峰会、艺术博览、贸易会展、文化旅游等国际顶级资源,旨在以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标准,打造一个崭新的国际化新城。

        2019年8月,投资达200亿元的枫香岗国际影视文化小镇签约。将围绕“文化+影视+融合”主题,打造集演艺、影视文化、文创产业和旅居配套4大板块为一体的国际影视文化小镇旅游度假区。届时,澧水风光将在更多的影视作品中得以呈现。

        群山巍巍,澧水东流。伴随着永不停歇的历史巨轮,新的澧水故事在不断续写。站好了保护“母亲河”岗哨的张家界,已经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未来,张家界将用生态的彩笔,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本报记者 龙军 本报通讯员 宁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