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升,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由一季度下降6.8%转负为正。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1、殊为不易:先降后升、稳步复苏
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制造业PMI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出口额连续三个月正增长,6月份进出口增速双双“转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个月降幅收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
“殊为不易!”在国新办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指出,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能够在短时间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综合施策的效果。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幅继续收窄,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居民实际收入降幅收窄。
“内需继续发力,推动上半年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不仅实现了由负转正,而且高于此前市场的平均预期,显示了中国经济复苏良好的态势。”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表示,复工复产的稳步扎实推进有效支撑了上半年工业的持续复苏。6月工业增加值已达到甚至超过疫情之前某些月份的水平。
2、持续复苏:既有基础,也有新动能和政策支撑
一系列事实表明,中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复苏,但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下半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将会怎样?持续恢复是否有足够的支撑?发展的动力是否强劲?
“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刘爱华分析,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为下半年持续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指标在3月份以来都出现了明显回升或者降幅收窄,这种运行态势表明,总体上疫情的冲击是可控的,而且中国经济自我调整能力是比较强的。我国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超大的市场优势,这些优势在下阶段仍然会有效应对疫情冲击。
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支撑还来自新动能和政策发力。
疫情期间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回升继续提供新动力。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施工、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堵点、难点,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这些新产业形成了更多增长极,将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支撑。
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采取了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这些政策目前已经见到成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六稳”“六保”等系列举措落实见效,推动整体经济全面恢复,宏观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这为下半年更好地应对疫情冲击积累了经验。同时,疫情冲击下也暴露出一些领域的问题,促使我们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从这些有利条件看,我们对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是有信心的。同时,经济回升也是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实现的。但也必须强调,当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扩散,世界经济经贸重启举步维艰,国内的需求恢复目前受到一定的制约,稳企业、保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一些经济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所以,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认识疫情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持续性。”刘爱华说。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基础已经奠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刘爱华明确表示:“总体来说,目前已经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基础,只要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部署安排和政策措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如期实现。”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到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剩余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0.6%,这些脱贫攻坚的目标人群是难中之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上半年,我国脱贫攻坚成效突出,贫困人口较多的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都在5.5%-7.6%之间。社会保障和兜底帮扶持续加强,上半年人均转移性收入名义增长8.2%,其中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增长9.3%,人均社会救济收入和补助收入增长13.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全面小康的认识不断深化,现在已经实现了人民生活解决温饱目标,总体小康也已实现。”刘爱华指出,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完整、系统、综合性的目标体系。
据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历次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也是相衔接的,“十三五”规划中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内容。今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目前对这些指标的梳理来看,经过努力,“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量化指标绝大部分都可以超额完成或全面完成,比如GDP、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目前接近达到。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农民外出务工,包括农产品的销售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必须要按照既定部署坚持现行的目标标准不动摇,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刘爱华强调,要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积势蓄势谋势,识变求变应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