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6日 星期四

    我国防洪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作者:杨昆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6日 11版)

        【财经论语】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暴雨洪水集中频繁发生。长江、黄河上游、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太湖先后发生编号洪水。长江流域6月以来平均降雨量,高于1998年同期,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7月12日0时,江西鄱阳湖星子水文站水位达到22.53米,标志着我国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对比1998年,今年长江流域面临更多更强的降雨,但灾情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却相对小很多。1998年,全国因洪涝倒塌房屋685万间,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长江干堤出现各类险情9000多处,高峰时长江流域有670万名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解放军、武警部队有36.24万人投入长江、松花江流域抗洪抢险。而今年截至目前,倒塌房屋2.9万间,141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22亿元。以武汉为例,虽然暴雨很强、长江水位很高,但目前武汉市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至于太湖流域,其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一直在幕后默默发挥作用。5月1日入汛以来,太湖流域累计降水量58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1%。6月28日8时,太湖水位涨至警戒水位3.80米,太湖发生今年第1号洪水。入梅以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科学精细调度,通过太浦河、望虞河排水约10亿立方米,通过沿长江主要口门排水23亿立方米,通过沿杭州湾主要口门排水约10亿立方米,环湖大堤高水位安全运行。太湖来水虽多、水位虽高,但凭借流域防洪、区域防洪和城市防洪三个层次构成的防洪格局,化洪涝于无形。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得益于我国防洪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以长江为例,1998年特大洪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并批转了《水利部关于加强长江近期防洪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长江中下游堤防普遍得到加高加固,特别是加强了基础处理、护岸工程、穿堤建筑物等隐蔽工程的建设;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措施,共平退圩垸1442处,恢复调蓄容积178亿立方米(今年7月12-13日,江西省鄱阳湖区185处单退圩垸全部开闸分洪,就是实施平垸行洪的成果);长江三峡、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坝、大渡河瀑布沟、岷江紫坪铺、雅砻江二滩和锦屏一级、嘉陵江亭子口、乌江构皮滩、汉江丹江口(加高)、赣江峡江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库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长江流域形成了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型水库群,上中游有40座水库纳入联合调度,总调节库容84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约580亿立方米。此外,在蓄滞洪区建设、河道整治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荆江河段的高防洪标准,在蓄滞洪区的配合下,可有效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同时减少城陵矶附近蓄滞洪区的分洪运用几率和分蓄洪量,提高武汉防洪调度的灵活性。

        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体系,防洪保障能力也稳步提高、已达到较安全水平。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现有各类水库近10万座,总库容近9000亿立方米;建成5级以上江河堤防超过30万公里,接近绕地球赤道8圈;建成规模以上水闸10万多座、泵站9.5万处;建成水文测站12.1万处,站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江大河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度超过90%。我国已经形成集水库、堤防、水闸、蓄滞洪区、分洪河道等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也明显提高。因洪涝灾害年均死亡人数,上世纪50年代超过8000人;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年均超过4000人;进入本世纪后,因持续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之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降到几百人。年度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比例,上世纪90年代,平均值是2.28%,本世纪前十年下降到0.6%,最近十年下降到0.4%以下。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增长迅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防洪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当前,全国进入防汛抗洪的关键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水利部门还将按照“超标洪水不打乱仗,标准内洪水不出意外、水库不能失事、山洪灾害不出现群死群伤”目标,“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全力做好灾害防御相关工作。

        (作者:杨昆,系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