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中,一所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乡村工匠,往往能用一技之长兴一个家庭,富一方百姓,旺一群产业。多年来,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以建设省级示范校为契机、坚持“办学在乡间、教学在车间、创学在坊间、训学在民间”办学特色,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重点建设品牌专业群和传统手工技艺制造特色专业, 形成乡村工匠技艺的“创作习得”新模式,有效培养兼具“素养、匠心、创新”的乡村工匠人才。
通过文创校园习得工匠精神
一是通过创艺展示怀匠心。学校通过举办歌手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创艺风采活动培育学生怀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二是通过创承文化铸匠魂。学校引入地方传统妈祖文化、蔡襄文化,融合莆商精神开展双元文化育人,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教育。三是通过创师效学守匠情。通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大国工匠和非遗大师身上的家国情怀品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团委、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校以及福建省第一届文明校园等称号。
通过共创基地习得专业志趣
一是打造“命运共与”组织平台。学校积极融合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办学主体,从育人理念、制定招生培养计划、教学、就业等方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协同育人”。学校还建造“德能兼修”基地平台,跟莆田市珠宝玉石文化产业协会合作创办“上塘珠宝玉石学院”,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合作成立“湄职云锦非遗文创基地”,举办“非遗的价值和我们的使命”学术讲座,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爱好。二是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学校与本地传媒企业合作建成“湄职云锦新媒体产教基地”,文化创意专业群师生共同参与新媒体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并被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授予“湄职云锦非遗文创基地”,每月平均接待参观人数60人次以上。学校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员单位,今年6月举办的“非遗的价值和我们的使命”研讨会议,吸引了80名莆田地区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到校交流 。
通过双创平台习得创新能力
一是建设双创优客工坊。近年来,学校分别搭建了创享智慧坊和数字雕刻创作坊,拓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取得良好成效。学校学生在2018年获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创客队伍累计获得专利18项。二是打造双创教师队伍。学校邀请全国知名创客教育专家、企业家组成创客导师团队。2017年学校创客中心教师团队申请专利获批10项。三是开发双创课程。学校先后建设了3门双创精品课程,编写3本双创教材,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手创活动习得劳动观念
一是开展“能手”大赛活动,磨炼劳动意志。学校连续6年位列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团体总分一等奖,综合排名全省中职院校前列。二是开展“联手”社团活动,养成劳动意识。学校积极鼓励学生成立和加入各类社团,并形成校内“社团联盟”,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精准指导。三是实施“动手”教学活动,培育劳动品质。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增加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动手操作学习专业技能,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养成劳动习惯。
通过合创团体习得专业技艺
一是实行“双导师制”,通过学校创新型专业教师与企业创造型师傅组队进行工匠型人才培养,学生既可以学到系统化专业知识,又可以掌握企业新工艺、新技术。二是实施“小师傅制”,挑选思维活跃、勤学苦干、技术纯熟的学生担任“小师傅”,成为工匠师傅的得力帮手,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网创技术习得信息素养
一方面完善网创硬件技术。学校通过网络改造优化、网络安全、多媒体教室建设,完善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和班班通的全覆盖。另一方面,改善网创软件技术。学校搭建人脸识别通行管理系统,升级录播教室,引进智慧课堂系统,实现课堂签到、讨论、作业、抢答、选人、直播等智能终端化。
(陈江忠 林进)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