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6日 星期四

    “外科手术式定点抗疫”

    精准防控 彰显城市治理水平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张景华 董城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6日 07版)

        天坛医院对全院职工、第三方工作人员等7000余人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卢国强摄/光明图片

        北京市丰台区实行“点对点”监测补货机制,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资料图片

        北京首座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新华社发

        7月12日,丰台花乡(地区)乡由高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北京疫情高风险地区清零。

        7月14日,无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北京本地确诊病例已连续9天零新增。

        此时,人们仍然对一个多月前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突然而至时,正期待生活重回正轨的北京市民心里头那份阴霾记忆犹新——

        新发地,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北京,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200多万市场主体的超大型城市,全国各地人员往来交流频繁。疫情是否会蔓延扩散?北京是否会封城?众人的担忧,自有道理。

        不过,这些担忧并未持续太久。

        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此后一个多月的事实告诉我们,北京通过了这次大考,这座城市交出的答卷是:科学治理、精准防控。北京没有采取大范围社会经济“停摆”的方式,快速而又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并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

        有评论认为,北京的精准防控探索了“一种将破坏性降至最低的方式”。外媒评价,北京此次疫情防控实践证明,中国已有能力“施行外科手术式定点抗疫”。

        “这种防控模式,为将来中国各地防控散发病例而又不影响社会运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

    快速溯源,不到22小时锁定新发地

        6月11日,北京市宣武医院隔离病房,“一间闷热的小屋里,‘三位大爷’开始促膝长谈”。这是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的窦相峰,对此次疫情第一个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调查时的记忆。谈话的主角是“西城大爷”唐先生,刚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打破了北京连续56天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的那片宁静。

        一定要找到病毒的来源,这是大家共同的决心。

        唐先生在回忆里努力搜索过去14天的活动轨迹和接触人员,帮助他回忆的还有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手机支付记录等。超市、便民菜站、加油站、广场、批发市场……一个又一个“可疑的点”冒了出来。两个多小时的长谈,确定了38名密切接触者和多个可疑暴露场所。

        对于每个“可疑的点”,疾控人员立即前往进行环境采样和流调溯源。其中,新发地市场被视为“首要怀疑对象”。

        不过,对于占地面积1680亩、固定摊位2000个左右的新发地市场而言,要搞清楚唐先生具体去的哪个摊位、接触了什么人,并不容易。这时候,窦相峰想到了唐先生的手机支付记录。“虽然付款信息显示的商家名称都是昵称,我们拿着这个昵称去现场问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定位到具体的摊位,这为现场流调工作节省了很大一部分时间。”他说。

        根据调查结果,疾控人员迅速对病例到过的每一处场所进行环境采样和检测,对每一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管理。6月12日凌晨,核酸检测结果显示,确诊病例到访过的新发地市场综合交易大厅环境样本核酸检测阳性。同日发现40件环境样本核酸检测阳性,多个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来自新发地市场综合交易大厅。

        “不到22小时锁定新发地市场综合交易大厅负一层为共同风险地。”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检疫检测工作组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强说。

    主动出击,在发病之前找出感染源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必须主动出击,尽快找到更多传染源,才能延缓和控制疫情蔓延。北京的做法是,不等到感染者发病报告或者到医院就诊,就迅速把他们“找”出来,更加主动发现并控制感染源头。

        锁定新发地后,北京市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寻找近期可能去过新发地的人以及周边小区居民,进行采样检测。接着,迅速对中高风险地区以及与公共服务业相关的农贸市场、餐饮、酒吧、食品生产企业、商超、快递、外卖等18个行业从业人员进行采样检测。

        这个检测量很大,检测能力不足很容易成为疫情防控的“死穴”。如何快速提升核酸检测能力?通过挖潜扩容增效,北京市检测机构从75家增至194家,有效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火眼”实验室。

        “火眼”,即火眼金睛,寓意通过科技快速找出病毒。建在大兴区体育中心综合馆内的“火眼”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不一样,它是由气膜搭建而成。一个气膜舱充满气,只需要50分钟,效率非常高。更重要的是,在最影响整体检测效率的核酸提取环节,实验室装备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设备,通量达到192样本/80分钟,一人可同时操作三台,相比人工提取有50倍的通量提升。

        有了“火眼”等检测技术的助力,对病毒的主动出击更加游刃有余。6月16日核酸检测累计人数超过50万,6月18日累计超过100万人,6月25日累计超过500万人,7月2日累计超过1000万人,7月5日累计超过1100万人,检测人数超过北京常住人口的一半。

        7月15日,张强向记者介绍,目前,通过核酸主动筛查发现新冠肺炎感染者197例,占比53.8%。“核酸检测为快速筛查传染源、快速切断传播链条、快速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

        “北京采取了尽可能多检测的策略,多检测就是要多找到传染源。”张文宏指出,北京这次检测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非常早地发现病例,隔离传染源。

    精准管控,避免“一刀切”

        找到确诊病人,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追踪密切接触者,精准地切断疫情传播途径,而不是“一刀切”封城。

        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发现确诊病例后,他们要马上进行流行病调查和溯源追踪,快速掌握其发病前14天的详细活动轨迹和密切接触人员。并非每一位感染者都能详细准确回忆起发病前的行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通过信息化手段等辅助患者进行回忆,在流调溯源中非常必要。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变得更精准。比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传染链密切接触者精准追踪系统“智源蓝保”,一栋大楼里只要布设了该系统,一旦楼内出现感染者,系统能快速排查出楼内曾与感染者在两米范围内近距离接触过的风险人员。

        “一人感染,全楼隔离,这对北京城市经济运行影响太大。”北京智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黄铁军说,精准追踪可实现精准隔离,与感染者没有近距离时空交叉的人不必隔离。

        据了解,北京市建立运用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将各区各街道感染人数、易感人群、人员流动情况等数据作为重要参数,及时对疫情形势进行动态分析研判,为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比如,基于有关数据资源,北京市海淀区上线城市大脑疫情防控平台,集合个性化数据分析、返京人群分析、人口排查分析、重点人群动态监测、预警服务等重要功能,各小区重点人员有哪些、从哪里来、是否经由疫区、驻留多长时间等,一览无遗,同时提供重点人流预警服务,防止出现重大传染事件。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战疫金盾”系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方便企业和居民自主上报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和需求的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进行监测。通过人口流动、人员身体基本状况、医疗等数据,分析相关人员流动轨迹、预测发展趋势,实现疫情预防、溯源和追踪,必要时可用于调度各类防控资源。

        专家指出,正是因为精准地掌握了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以及进行科学的防控研判和监测,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北京没有“一刀切”封城,而是以街道为单位精准划分风险等级,进行分级管控,并根据疫情形势动态更新各区各街道防控风险等级。

        “北京在防控措施方面做到了快速处置与精准管控,防疫强度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确保了整个北京的有序运行。除了暴发疫情的街区外,其他地方仍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行。”张文宏说。

        他认为,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现在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所在的城市一定没有散发病例,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快速地响应,精准地防控,切忌“一刀切”。是否“一刀切”,关键在于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大数据追踪做得好不好。

        “今天北京所做的精准防控,及时处置,不影响全局的防控策略,应该是今后全国各地防控的常态。”他说。

        (本报记者 陈海波 张景华 董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