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故事】
我叫程佩雯,是深圳华大基因的一名技术支持主管,也是一名武汉人。今年春节期间,我就在武汉家中。当时疫情形势严峻,公司在武汉迅速建设了“火眼”实验室,我和其他几位身处湖北的同事得知情况后立即报了名,2月1日就投入到抗疫战斗中,负责新冠临床样本检测。
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努力下,国内的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这时国外的疫情却发展得非常迅速。3月22日我返回深圳,这时已经有很多国家希望和中国展开抗疫合作。例如在国内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火眼”实验室,已经成为“中国名片”,很多国家都希望引进。
经历过武汉的疫情,我内心非常希望全球的疫情能赶紧结束,人们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于是我立即报名去海外支援,家人也非常支持我的选择。在深圳隔离的两周,就已经开始远程对接塞尔维亚的实验室建设。4月12日,我和团队的伙伴们一起从上海飞往贝尔格莱德。
一下飞机,大家就马不停蹄赶往实验室建设现场,查看当地的情况。虽然到达时实验室的墙都还没有封起来,但一周时间内,双方通力协作,一边验收一边调试设备,4月20日贝尔格莱德“火眼”实验室就正式启用了。4月8日,塞尔维亚全国的日检测通量不到3000人份,到4月29日,也就是贝尔格莱德“火眼”实验室达到最大收样的时候,塞尔维亚全国日检测通量已经提升到了6000人份。
很多人问我,在参加完武汉抗疫之后立即“无缝对接”支援海外,身体会不会吃不消。说实话,当时只是想着在武汉和同事们最多一天检测2万人份样本,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抗疫经验,应该能发挥作用;工作强度方面曾连续工作36个小时,出国应该也能够应对;安全方面的话倒是没有太担心,做好防护措施就不会有问题。
赴塞尔维亚的这段时间,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两国人民之间坚定的信任和诚挚的友谊。在实验室建设时,塞尔维亚方面按照我们的要求来达到建造标准,非常尊重我们的建议,并且特别尽职尽责。中方6名检测人员分为两班倒,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到对方。对方有40名检测人员参与这项工作,也和我们一样排班,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实验室主管等管理人员都是如此。虽然工作紧张,但考虑到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塞尔维亚,一位实验室的技术主管有一天还特意在凌晨下班后,开着车带我们领略了“凌晨三点的贝尔格莱德美景”,向我们热情地介绍这座城市,这个国家。
在这样的并肩作战下,到离塞前几天,塞尔维亚全国的日检测通量稳定在5000到6000例。仅贝尔格莱德这一座“火眼”实验室就贡献了全塞三分之一的检测通量,这令大家非常欣慰和骄傲。5月1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专门在国家宫为我们送行,给予中国政府医疗队和华大基因工作组成员极高的礼遇。5月2日,当听到塞尔维亚终于宣布解除宵禁,大家既感动,又高兴。
作为一个中国人,每当听到对方说战胜疫情的希望在中国,并采用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经验和方案,都会为祖国在国际抗疫中发挥的作用感到自豪,同时也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现在,我已经身在哈萨克斯坦,参与首都努尔苏丹“火眼”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希望能帮助这个中亚国家提升病毒检测和疫情防控能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国更加团结、更加重视,才能更快地战胜疫情。
(作者:程佩雯,系深圳华大基因技术支持主管)
(本报记者党文婷、严圣禾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