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每天与之相关的资讯都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大家隔离在家的状况,使抗疫时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人和事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巨大。现实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深入人心,让我们熟悉并难以忘怀。战疫的硝烟还没散去,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文艺作品,难度可想而知。但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凭借真诚和专业技巧做到了。
用24小时来凝练和解构一部作品是常见的艺术手法,《金银潭24小时》用浓缩在1月29日这一天发生的事,深深震撼了听众。从时间上看,从深夜一点上海医疗队到达上海开始,到夏晓燕第二天深夜回到宿舍结束,故事的叙事线索形成一个闭环。一般来说这个闭环往往会设定一个目标,24小时围绕这个目标的达成来进行各种行为的设定。《金银潭24小时》从下飞机时整个城市的黑暗和面对病毒的茫然开始,到捐赠遗体,医学上有突破看到曙光为止,是一个医者和患者用善良、美好共同铸就坚定意志的过程,这个坚定,就是24小时的终极任务,它不是具体可见的目标,是一个精神的升华,所以能够让人深思,体现出了作品的思想性。
巧妙的是,全剧并不是从深夜一点钟开始的,而是从深夜四点钟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开场,有了戏剧应有的样子,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结构上,全剧24小时的线性中套着很多小回环,让叙事呈现出了立体的质感,打破了线性结构的单调。如夏晓燕看到张爷爷紧握的香囊引出了阿芳,而阿芳恰恰是之前夏晓燕参加一场救治时去世病人的名字,两个人物之间用这样的“回望”建立起关系,后面的事情和前面的事情,后面的人物和前面的人物关联起来。在这样的勾连中,让一个线性的广播剧有了与众不同的结构,在结构上进行了创新。
在不断地回望和关联中,我们认识并记住了夏晓燕、周队、沈欣梅、张爷爷、阿芳、小樱桃、张爷爷女儿等群像。而这,得益于这种勾连式的展开方式。广播剧是靠声音元素塑造人物形象的,我们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可以更加鲜明地记住每一个人。剧中人物的设定既具有典型性,又有独特性。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容和故事,都有自己的内心情感。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展开,让叙事节奏有了紧张与舒缓的结合。夫妻之间、父女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形成了起伏的情感波澜,在清晰的故事逻辑上,有了生命的厚重,让我们潸然泪下。
剧中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描绘和比喻让人难忘,如“所谓去世的病人,他们就像到了一个悬崖,我们对这个病情的了解,其实就是明明看到悬崖在前面,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它尽头在哪里,而且这些病人站在悬崖的边上,我们医护人员去救他,去拉他,有时候拉不住,病人掉下去的时候是我们特别绝望和难过的时候,我们很希望迅速了解这个悬崖的边缘在哪里”,类似这样的比喻让我们非常清楚和生动地了解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我们的迷茫、着急,以及努力的方向。一边是转瞬即逝的生命,一边是和时间赛跑,要尽快在悬崖边建起安全栏的医务工作者,任务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在具有文学性的语言中完成,艺术性也自然生成。
叙事环境的真实逼真,以及通过音乐营造的医院特有的氛围,为叙事内容的展开提供了真实的空间。包括呼吸机等现场抢救设备和医院病房等音效的真实录制,为听众进入故事、身临其境地感同身受,制造了一种沉浸效果。
作品里发生的这些故事,在精心的设计下,素材凝练集结,有了强烈的艺术力量。在疫情已经得以控制的今天,回望惊涛骇浪凶猛扑来的疫情早期,面对凶险,剧中的人物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从那时起,英勇的医护人员及可敬的患者就建立起了战胜疫情的坚强信念。作品用鲜活的故事和艺术感染力启发听众拷问生命、反思人生,是一部有哲学高度、有思想性的艺术作品。
(作者:关玲,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