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育扶贫,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不仅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途径,也能更好地立德树人。
对接扶贫促进思创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更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潜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创新创业教育聚焦扶贫,能帮助学生了解国情民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教育部已连续三年举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其目的就是鼓励广大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走好新时代青年的新长征路。
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不少来自贫困地区。他们毕业后回乡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能给农村贫困户带来增收渠道,提供创业就业平台,助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相融合,有利于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高职院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相关政策宣讲,鼓励优秀创业毕业生回家乡、到西部扶持创业。
精准扶贫提升双创能力
扶贫要先扶智和志。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更想通过创业来改变自身的命运。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强化教师的思想认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聚焦扶贫工作对加强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要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力度,针对贫困学生创业出台帮扶政策,如:成立同创基金,为在校贫困学生提供小额短期免息的借贷,帮助创业学生渡过创业初期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创业孵化空间入驻申请,为贫困创业学生提供免费工位和仓库,同时提供创业补贴等,安排优秀创业导师手把手教授创业技能;牵线搭桥推进创业学生与当地的产业对接等。
通过扶贫解决项目落地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最难的是项目落地问题。职业院校可以鼓励学生从微创业起步。聚焦扶贫,对接贫困县,组建师生团队,引入企业、引入项目、引入产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进行创业,点燃师生“双创”引擎。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贫困地区农民所种的农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上普遍缺乏价格优势。与经过深加工或包装精美的农产品相比,它们明显处于劣势。我们就鼓励学生通过市场调研设计出相应的双创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手工艺品、旅游产品等。“互联网+”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策略之一,以我校的农特电商工作室为例,短短一年即拓展来自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的10余个特色农产品,其中包括富平柿饼、洛川苹果、山东蜜桃、四川耙耙柑、兰溪小萝卜等,帮助地方农户实现农产品销售300余万元。我校在校生创业项目恋凝香茶业有限公司利用新媒体推广直播助农活动,扶贫帮困315户,今年一季度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随着扶贫工作的主体力量不断增强,扶贫主体趋向多元化,智力扶贫方式实施落地也变得顺畅,我校2019届毕业生创业率达到了14.68%,2020届毕业生创业率目前已达14.09%。
(作者:徐美燕,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