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星期一

    石家庄:水碧城绿映繁华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赵元君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01版)

        【绿色治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作为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河北石家庄对绿色的渴盼尤为热切。这些年,石家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沉睡的“母亲河”滹沱河被彻底唤醒;昔日泥沙淤积、支离破碎的山洪冲沟变身繁花似锦的生态湿地;一座座街心公园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扮靓了城市。

        曾经“干巴巴”的石家庄,如今已是“碧水绕城城如画,一步一景景醉人”。

    水如明镜 碧水绕城景如画

        6月下旬,天气炎热,在滹沱河北岸的小广场上,74岁的市民王树贵坐在浓密的树荫下乘凉,他的目光越过宽阔的水面,望向远处的芦苇荡。

        滹沱河素有石家庄“母亲河”之称。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滹沱河的河道常年断流,生态环境日渐脆弱。那时的滹沱河河床黄沙裸露,大风一起,尘沙弥漫。

        为了唤醒这条沉睡的“母亲河”,自2007年起,石家庄市相继启动了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工程。2019年,滹沱河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完工,该工程概算投资105亿元,累计新建堤防31.9公里,疏浚河道42公里;新建生态绿道203公里,新建溪流水面1680公顷,绿地5199公顷。

        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左晗伟介绍,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分三期进行,目前,二期工程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今年8月底将完成全部工程建设。

        时隔多年,这条亘古长河终于重泛清波。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的滹沱河波光粼粼,绿植葱郁,水鸟成群。“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的旖旎风光,如今已经重现在世人眼前。

        重新焕发生机的不仅是滹沱河。曾经被称为臭水沟的洨河,如今河边绿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洨河是子牙河水系滏阳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在石家庄境内全长62.3公里。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水源逐渐减少,洨河最终断流,加上承担着市区和沿线县市雨水和污水的排放功能,洨河一度变“臭”变“黑”。

        2012年6月,石家庄全面启动洨河综合治理工程,整治内容包括清运垃圾、加固河堤、规整河槽、堤顶绿化等。经过约一年的综合治理,洨河水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沿线生态功能全面恢复。

        “从没想过能在家门口看到这样一条河。”家住天山公园旁东仰陵村的李贵旭乐呵呵地说:“自从东南环水系通水后,不仅环境好了,日子也过得更舒服了。”

        李贵旭所说的东南环水系,是一条新生的河流。作为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2010年7月,石家庄市东南环水系开工建设。几乎在没有任何天然河道的基础上,新建一条完全模拟自然生态的河流,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5月,东南环水系通水。它全长31公里,形成水面90.2公顷,两侧绿地357.5公顷,实现了“水通、船通、路通、景通、林带通”的“五通”目标,它如一道水生态的保护墙,环绕在城市周边。

        一条条长河,一串串水景,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改善了整座城市的生态环境,见证着石家庄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生态逆袭 湿地公园惠民生

        夏日的傍晚,步入位于鹿泉区的龙泉湖湿地公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画:广场上,老人们在打着太极拳,湖边的亲水平台,孩子们撒下鱼食,顿时引来一群锦鲤争抢;公园内野花随风起舞,水鸟悠然嬉戏,一派欣欣向荣。

        很难想象,6年前,龙泉湖还是几条泥沙和污水淤积的山洪冲沟,四周还遍布服装厂、制罐厂等“散乱污”企业。“当初这里环境差,附近村里的人都待不住。”上庄镇庄窝村村民王同喜对当年的面貌记忆犹新。

        改变始于2014年,石家庄市调整行政区划,鹿泉市改为鹿泉区,成为主城区的一部分。石家庄市组织专家团队,对龙泉湖附近区域进行调研规划,决心要走绿水青山的发展路子。

        改变谈何容易,光是周围的“散乱污”企业就是一道棘手的难题。龙泉湖园林事务中心工程科科长韩莉介绍,团队一边与这些企业谈判,一边规划施工,整个工程分为三期逐步进行。

        在场地东南方向,曾经有一处高约10米的建筑垃圾堆放点,他们便因地制宜,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上面铺设了种植土,栽植花灌木,将垃圾山做成了景区“微地形”。

        2017年,经过不懈努力,一座占地4000多亩的生态公园终于落成,仅中心湖便占地约800亩,蓄水80万立方米。整座湿地公园设计以水为形,以地为景,与毗邻的西山生态区共同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城市新亮点,成为市区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生态的绿色屏障。

        韩莉还介绍,2019年来园区观光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将来计划在湿地和附近的西山森林公园中间建一条生态廊桥,把整个区域打造成亲山近水、田园牧歌式的郊野休闲体验区。

    出门见绿 城中处处园林美

        6月下旬,暑热的天气似乎放慢了城市的节奏,石家庄长安公园里生趣盎然。游园的、健身的、唱歌的、下棋的,在园内翠绿掩映的风景中,或两三人一组,或三五人一拨,享受着绿意,沉浸在惬意欢乐中。

        在公园西南区域,家住附近的周一生老人正漫步在石板路上。“这些年,公园变化太大了,风景越来越美了。”周一生说。

        公园是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是供民众公平享受的绿色福利。从街头星星点点的绿色,到大街小巷绿意盎然;从全市仅有3座公园,到“500米见园”目标的实现。多年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秉承生态园林建设理念,在增加公园面积、提升公园档次的同时,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不断建设新的公园。

        裕西公园、水上公园、赵佗公园、石门公园、体育公园……特别是随着民心河的通水和环城水系的建设,沿线增加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公园。

        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区已建有大型综合性公园、特色园、主题公园等各类公园49座,基本达到“500米见园”的标准。

        不仅是大型综合性公园,如今,漫步在石家庄市区,分布于街角的“口袋公园”同样能让人感受到绿色的魅力。

        青砖黛瓦,青松红花,掩映着极富中国传统元素的景墙。微风中,翠绿的竹林飒飒有声,隐约传来的都市喧嚣声,将这片清幽之地映衬得别有风情。这是休门街和民生路交口附近的一座“口袋公园”。

        石家庄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年底,石家庄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9.1%、42.86%和14.26平方米。2019年新增绿地1180万平方米,新栽植乔灌木210万株。2020年,石家庄市还计划新建10万平方米街旁游园,通过“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措施,满足群众就近遛弯儿、休憩的需求。

        石家庄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和经济质量显著提升,城市颜值持续提高,不仅留住了人才,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在此安家,为城市的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赵元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