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说】
新冠肺炎疫情始料未及地严重干扰了我们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带来严峻的挑战。不仅中国,世界主要经济体皆遭受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疫情大流行以及加速衰退的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严重阻碍。
我主编的《“大流行”经济学:应对疫情冲击与恢复经济增长》着眼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中国经济不同方面的影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三农”工作、就业和民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等问题。
中国经济在复苏的过程中,既需要保持高度的警醒,随时掌握全球疫情最新进展,及时反应,也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守住底线不放松。这就是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经济复苏部署和推进需要适应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政策抉择应该在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之中进行。
推动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趋势及其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中,要坚定不移推动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以上。因此,在其他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不仅是中国自身的事情,对世界经济也必然产生极为重要的正面溢出效应。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到增长常态对世界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总量概念,而是可以从诸多重要方面对其他国家以及世界经济作出贡献。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同时中国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因而转向复工复产的情况下,中国将以自身强大的生产能力为其他国家提供急需的医疗设备、防护用品和药品,提供富有抗疫经验的医护人力资源援助。
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挑战,更加显示出全球化的不可逆转性。中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及之后,以自身的生产和供货维护并修复全球供应链,进而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倒退,将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及其潜力,还将为随后的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巨大的需求拉力。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要以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和实现脱贫目标为最高优先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中国长期向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因为突发的疫情冲击而改变。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必然会对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指标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我们应该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合理确定经济复苏以及实现目标所需努力的优先序。
应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强烈并且可能具有持续性的冲击,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该包含更多超常规的措施,才能达到通过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的目的,还需要通过设计更具普惠性、更直接快捷的项目,直接向受到疫情冲击的家庭支付现金。
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要求,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不可动摇,也在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中居于首要地位,执行中应不遗余力。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农民工外出打工。在这个预计的决战与特殊的挑战并存的时候,需要以超常规的手段加大“最后一公里”的扶贫力度,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政府把所有不能达到脱贫标准的农村人口全部、无条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处理好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在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复苏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促进居民消费与扩大建设投资的关系。
在疫情发生之前,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也是遭受疫情冲击最直接最严重的领域,因此,在疫情之后促进第三产业复工复产和激发居民消费活力,应该是恢复经济活动、稳定就业和保障民生的切入口。
从消费行为的经济理性和以往的经验来看,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居民消费倾向,应通过保障基本收入的政策手段刺激消费行为,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细分等方式,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充分挖掘其扩张潜力。
在经济发展的常态下,促进居民消费的根本途径在于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以提高消费力,以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率从而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在遭遇巨大灾害冲击以及恢复时期这种非常态情况下,稳定和复苏居民消费的主要举措,应该是依靠各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职能,实施有效兜底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由于最低生活保障等常规救助制度,在识别对象和反应速度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难以充分覆盖新冠肺炎疫情下受冲击的人群规模,因此,需要有普惠性救助政策,才能实现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进而刺激居民消费的目标。
在特殊情况下,扩大建设投资也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必要推动力。特别是那些旨在补短板和优化结构的基础设施投资,对国内供应链依赖程度高以及改善国内配套能力的建设项目,公共卫生领域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带动就业弹性大、乘数效应明显的工程建设,都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所需要的。然而,在利用投资手段实施经济刺激的时候,需要充分汲取以往的教训,守住底线,不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成效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方面发生任何倒退。同时,也要防止经济增长形成对投资需求拉动的依赖,避免回归到传统发展方式上面。
把紧迫任务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经济史表明,危机往往是充分暴露短板和结构性矛盾的时刻,相应地,应对危机和走出困境,也可以通过加快推进既定的长期改革和发展任务,在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同时也可以产生长期可持续性的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巨大经济社会短板和风险,最为突出的莫过于不完全或非典型化的城镇化。与此同时,城镇化也预期可以对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紧迫任务和长期目标的这一相会,就提出加快以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紧迫任务。加大推动农民工及家庭成员在务工所在城镇落户的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不仅可以从以上方面降低未来的经济社会风险,而且可以从增加劳动力供给、降低制造业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收入分配和扩大居民消费等方面促进中国的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蔡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