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1日 星期日

    让老厂房焕发新生机

    作者:贺云翱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1日 05版)

        【思想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工业遗产事业的重要工作指南。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在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中,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人民缔造了内涵丰富的工业生产体系,涉及建筑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陶瓷工业、交通工业、印刷工业、军事工业等各方面,它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最重要经济基础。在各类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与民族智慧乃至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我们长期偏重于农业文明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工业遗产未能受到应有关注。同时,近年来,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使得大批传统工业及其遗产迅速消失。在这关键的历史时期,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引起了国家工业及文物主管部门和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2017年1月,工信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年11月,工信部又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从工业遗产的认定程序、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了规定;2017年以来,工信部连续三年评定及公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全国三批共102个项目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建构了中国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国家文物局近年来也不断加大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截至2019年,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涉及广义工业文化遗产的有190多个项目,占总数的3.7%。与工业遗产相关的国有博物馆亦在日益增多,目前已经建成开放的综合类主要有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重庆工业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等60余家;专门类主要有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无锡)、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唐山)、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等40余家。不过,这些工业遗产类文博场馆仅占全国文博场馆总数的2%左右。

        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而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工业文化有它自身的形态、功能、内涵和价值。作为工业文化载体的工业遗产,涉及工业原料开采及其加工、产品设计和制作、工艺和技术、科学与艺术、相应的建筑体系、生产组织系统、产业链配套组合、运输和消费以及工业城镇景观等一系列问题。工业遗产积淀着极其深刻的时代文化,工业改进工具和产品造型与功能不断推动着生产力创新和变革;工业促进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认识,从而推动着不同人群的交换行为乃至商业的发生和繁荣;工业促进了国内国际分工与合作,从而培育了人类的互助、开放与诚信意识;工业为人类提供了不断改善生活品质的条件,让人类的生存发展能力不断升级;工业促进了设计、装饰、技艺,让人类的审美心灵不断获得开掘和丰厚,提升了人的生活艺术水平和工艺美术能力,也促使人们不断追求生活质量与生存之美;工业也是推动农业、服务业不断进步的根本力量;工业是城市的核心力量,工业推动人类城市的建设和城市化普及;工业促进人类远距离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从马、骆驼等畜力和帆船时代,进入智能化牵引动力的现代交通时代,推动了全球化的到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现。

        可以说,工业遗产的最核心价值在于其历史保存、精神文明、文化比较、科学认知、生态意义等。如果我们只拥有五千年的农业文明遗产,而缺失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我们就无法认识中华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巨大变革、非凡创造、动力差异、彼此关联、发展趋势等,也难以培育起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一系列生活观、科学观、消费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工业遗产也蕴含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发展新业态、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的独特资源。在实践层面上,老工业城市面临着发展转型、业态重构、城市更新、品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等多种挑战,而工业遗产在其中将承担重要角色,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繁荣新业态新模式。将工业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利用新技术推动跨媒体内容制作与呈现,孕育新型文化业态。此外,还包括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育形成新街区,利用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宾馆、商场、健身中心等新功能空间,设立工业考古遗址公园、工业文化教育研学场馆、工业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业遗产旅游中心以及工业设计中心、工业文创园区、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等。这些都为知识经济时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的业态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老工业城市应尽快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工业遗产调查、记录、认定和评估价值,以摸清特色资源、明确保用方向;开展工业历史和文化研究,保障工业遗产征集、典藏、陈列、保护、修复、展示、管理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制定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避免决策失误等。同时,做好城市更新和业态重塑设计。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涉及工业经济、工业科技、工业建筑、工业文化、工业历史、工业考古、工业旅游以及文物、美术、博物馆、景观、规划等多个学科,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推动工业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和人才支撑。此外,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取长补短,向世界讲好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故事。

        (作者:贺云翱,系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