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壮举·扶贫印记】
“短短5年,崔家集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见到记者,山东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前洼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这样总结道。以前洼村为例,前些年穷得“让人害怕”,村民普遍种小麦、种玉米,人均年收入只有八九千元,现在的前洼村人均年收入4万以上,比以前成倍地翻。
崔家集的脱贫致富故事要从36个西红柿大棚说起。2016年,在青岛市扶贫协作办指导下,崔家集镇集中了6个经济薄弱村的54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建起了占地260余亩的36个樱桃西红柿大棚。
“这个地方的水和土壤种出来的樱桃西红柿特别香甜,比一般的农产品附加值要高。”崔家集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顺泽说,当时大棚虽然建好了,但是村民们心里没底,没人愿意“吃螃蟹”,于是,党员干部带头“试种”。2017年2月,首批樱桃西红柿上市,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余万元,棚均纯收入14万元以上。首战告捷,原本观望的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大家纷纷抢着交租金、搞大棚。
趁热打铁,崔家集接着推出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弱村庄+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合作社由村“两委”干部带头领办,村党支部书记任合作社理事长,在保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入股村经济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对外集体流转土地用于建设樱桃西红柿大棚。
前洼村村民王丰国以前在外面打工开挖掘机,辛辛苦苦一年也没赚下什么钱。2017年,他回到村里想搞大棚,但连租金都交不上,鞠炳锦采用“先种大棚、后交租金”的方式鼓励其种植。王丰国第一年就挣了20多万元,不但还上了租金,还买了箱式货车当上“经纪人”。2018年,王丰国又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樱桃西红柿分拣分装车间,年出货量200万斤。有村民替王丰国算了一笔账:8亩樱桃西红柿的收入再加上做“经纪人”的收入,年总收入轻松过百万。
“截至目前,崔家集的樱桃西红柿大棚已达742个,预计年底达到1400个。全镇121个村庄,种植樱桃西红柿的已达30多个,销售收入超过4.2亿元,带动村民增收3.1亿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张顺泽说,2018年,作为青岛经济薄弱镇的崔家集不但成功“摘帽”,还将产业链条从种植不断向购销、加工、物流、电商销售、农资等环节延伸,完成了从“扶贫合作社”向“农创示范体”的转型升级。
有了规模效应,资本也逐利而来。看到樱桃西红柿的美好前景,山东迅丰农业、中禄农业、旺洋农业等企业都将资金投入大棚建设中。
采访间隙,鞠炳锦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去年,因为办理车辆ETC的事情,村里作了统计,结果吓了他一跳:全村378户人家,有400多辆车办理了ETC,有的一家有三辆车。
“崔家集镇通过扶贫资金撬动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振兴了一方经济。它的发展已超越了脱贫的概念,实现了由扶贫合作社向农业创新示范体的转型升级,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青岛市扶贫协作办主任窦宗君说。
(本报记者 刘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