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访名家·聚焦给总书记写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
5月29日,时值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总书记这封充满暖意的回信,满载着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诚挚问候和殷切期待,使我们倍感激动,同时也倍受鼓舞。”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表示,之所以给总书记写信,正是因为作为科技工作者,深刻体会到了创新创造的紧迫性。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自力更生是法宝,只有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市场竞争力,才能应对未来的重大挑战。
临床科研联合攻关,助力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黄璐琦立即请缨前往武汉。大年初一,他带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从北京出发了,这支医疗队主要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广安门医院临床医护人员组成。“只有在一线,看到疫情的真实情况,发现一线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让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更好的救治作用。”黄璐琦说。
黄璐琦回忆,在武汉,有时候要忙到凌晨两三点,甚至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可喜的是,在战疫中,成功应用中西医结合,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成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科研攻关组,每天按时接收抗疫一线临床数据,定期召开专家会,根据临床情况优化治疗方案,撰写的“基于病例分析的新冠肺炎中医药临床评价标准”“中医药治疗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建议经验总结”,纳入国家第六、第七版诊疗指南。
黄璐琦认为,寻找中医药疗效的高级别循证证据,有利于优化临床方案,提高中医药临床救治效率。为此,在临床救治初期,他就嘱咐后方做好新药研发的准备工作,一旦确定有效方药即启动研发。随着对新冠肺炎了解的逐步深入,医疗队根据疾病临床特点,不断总结优化治疗方案,最终获得了由14味中药组成的“化湿败毒方”。此后,医疗队研制出“化湿败毒颗粒”,并于3月18日获得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实验批件。这是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临床批件。
不仅如此,团队还完成了3项化湿败毒颗粒中药干预与基础(方案)治疗随机对照试验,以千余例高级别临床循证证据证实,化湿败毒颗粒治疗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及重型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助力中药材产业扶智扶贫
近几年,黄璐琦一直在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黄璐琦说,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地区,在贫困地区优先扶持和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优选之策。作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他努力把脱贫攻坚与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绿色生态发展相结合,在服务扶贫攻坚中坚持引导“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坚持“宏观布局引导和具体技术指导相结合”,坚持“道地品种引领和品质质量提升相结合”,建立以科技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机制。
为此,他牵头开展了全国832个贫困县中药材产业扶贫情况基线调查。筛选出在774个贫困县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发布《贫困地区生态适宜种植中药材推荐目录》,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合理有序种植。
为帮助解决中药材种植的技术问题,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扶智扶贫,黄璐琦带领团队组织编制了100种常用中药材的《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针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225种中药材编制《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此外,他还组织中药、农业领域的184位专家,为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累计培训360多个贫困县的农户10余万人次。
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黄璐琦认为,中医药具有原创优势,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好中医药独特优势,可以用中国办法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作为一名中医药人,我们将瞄准国家战略目标,聚焦人民的健康和医疗需求,努力推进从0到1的原始创新工作,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关乎人民健康的亟待攻克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疾病难题,超前布局、重点突破。”黄璐琦表示,振兴发展中医药,要传承精华,更要守正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也将继续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扎实推进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蒿素研究中心、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分院、中医药防治流感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筹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提升传承创新能力,把创新鲜明地写在中医药发展的旗帜上,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本报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