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实践·育新机开新局】
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近年来,安徽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今年以来,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后的安徽,既管控优先、让社会“静下来”,又推进有序复苏、让经济“活起来”。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保持“进”的态势,安徽,正以“黑马”的姿态加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行列。
关键词: 消费提振 创新驱动 脱贫攻坚 民生至上 统筹推进
1.以强大新动能筑牢经济基本盘
从“傻子瓜子”到“三只松鼠”,芜湖市见证了中国个私经济的发展,也诞生了中国坚果电商第一家。三只松鼠今年一季度营收近36亿元,同比增长19%,目前正在向数字化供应链平台转型,“草根小松鼠”正在变身为“云上大企业”。
面对疫情冲击,安徽在做好疫情防控市场保供的同时,大力实施消费提振行动,有序推动各类商贸流通企业和市场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着力保企业、保就业、保民生。
举办“皖美好车云端GO”2020安徽汽车云展消费活动,成交金额9.4亿元;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皖美好物云端购”活动,近千种皖货精品走向全国市场……今年以来,安徽省大力发展线下线上融合的消费方式,加快推进网络购物、绿色消费、智能消费等新业态发展,不断释放新动能。
“在各种促消费政策的助推下,前期受疫情抑制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市场销售快速恢复。4月份全省线上消费品零售额422.5亿元,同比增长10%。”安徽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陶宗华介绍说。
自动口罩机以每分钟500片的速度飞速运转,安徽长信安昌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生产景象。“我们是在今年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候成立的,政府有关部门全程跟踪协调服务,特事特办、快审快批,从项目立项到开工投产,仅用了148个小时。”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董海滨告诉记者。
148个小时把蓝图变成现实,这得益于铜陵经开区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牢固树立‘店小二’精神,竭诚为各级各类入驻企业服务,在全省率先试点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转化率大幅提升。”铜陵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何胜定说,政府各相关部门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同步实施全程跟踪服务、项目竣工后进行联合验收监督与发证、企业不达标不投产的审批制度。这一举措解决了工业项目审批存在的审批事项多、耗时长、落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了审批效率,促进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面对境外疫情对外贸的冲击,安徽省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助力企业稳客户、稳订单、稳市场。前5个月,安徽外贸实现进出口284.1亿美元、增长4.2%。
2.“四带一自”,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淮河两岸,沃野千里,一片金黄。大型收割机正在麦浪中前行,安徽4300万亩小麦颗粒归仓。
这是一季非同寻常的小麦:从种到收的200多天里,它经历了干旱、暖冬、新冠肺炎疫情、病虫害等一系列风险挑战。但安徽及时精准地打出“组合拳”,特别是今年小麦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小麦主产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学田管不松动,稳住了农业基本盘,为夏粮的“十七连丰”提供了重要保障。
比麦收更早更激动人心的收获是:4月29日,安徽31个贫困县实现全部脱贫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4年前,余静从金寨县中医院被选派到偏远的花石乡大湾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大湾村曾是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20%。如今,通过探索走出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特色脱贫之路,原本不为外人知晓的大湾村,一度成为“网红村”,从贫困村顺利出列。
这样的生动事例,在安徽各地的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每一个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
全椒县马厂镇三合村是一个林业大村,全村耕地面积2000多亩,山林面积近万亩。怎样依靠绿水青山走出一条致富路?2016年,村里通过“一村一品”到村项目种上了食用竹笋和苗木花卉等,当年村集体收入就达到12.8万元,成功出列县级贫困村。
2019年底,安徽实施“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的村达52.8%、参改农户户均增收1100元。各地大力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已达4.3万个。“贫困户参与就业培训和产业入股等形式,密切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个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周勇介绍说。
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即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走出了在就业扶贫过程中通过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外出打工就业和提供公益性岗位来提高就业覆盖面的“三业一岗”新路子。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9年以来,安徽省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发力,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作为首位重点,把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2019年省级新增5.2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贫困革命老区县和深度贫困地区。
3.交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皖美”答卷
江水滔滔。6月9日,坐落在长江边上的马鞍山华菱星马公司的重型卡车总装车间内,5到6分钟,一台车总装生产下线。“四五月份,我们已经把前面一季度欠产的订单全部拉回来了,1到5月份,生产比去年同期增长20%。”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永昌告诉记者。
来自安徽省发改委的数据表明,5月,安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向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8%、12%,同比分别提高0.8、3.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1%、8%。
左凤英是颍上县关屯乡凌圩村人,和丈夫在南通打工多年。一场疫情打乱了他们今年外出打工的计划。
2月18日,凌圩村一家扶贫车间正式复工。在邻居介绍下,左凤英成了车间一名工人。一个月后,拿到3190元工资的她赶紧给孩子买了一斤猪肉。
当前,安徽957个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率100%,吸纳就业人口30545人,其中贫困人口11109人,带贫率36.37%。扶贫车间让贫困户端起了稳就业的“饭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为此,安徽出台《稳就业工作方案》,援企、稳岗、扩就业、保民生并举,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安徽省突出“一把手”抓落实,完善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体系。先后组织8批1362名医疗队员,160余名公安、民政、司法等系统人员驰援湖北。从2月7日起,对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一律实行定点隔离;对发现并纳入医学观察的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初筛;对所有村组、小区一律实行封闭式管理。把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集中到省级基地救治。组织实施3批15个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被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
3月8日,全省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安徽在疫情较重的省份中率先“清零”,确诊患者临床治愈率高达99.4%,居全国前列。
疫情过后,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安徽省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深入开展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的“四送一服”专项行动,聚焦重点园区、重点工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具备基本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着力解决好防疫物资、资金、设备、关键原辅料和零部件稳供等问题,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本报记者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