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2日 星期五

    非遗产品搬上网,你怎么看?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2日 07版)

        【你问我答】  

        #光明智库你来问#【非遗产品搬上网,你怎么看?】苗族织锦、侗族刺绣、畲族民歌……掀开非遗的面纱,与数字浪潮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一大波关于非遗传承的活动将被搬上“云端”。你关注什么?我们邀请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庚@武大文创中心-陈庚与你互动。

        @陶然居主:有时候我们想看、想买,却找不到途径,不知道哪里下单。您怎么看线上卖非遗产品?

        @武大文创中心-陈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想买的、想看的都会逐步实现,网络平台包容性极强,会将传统的行业业态整合到平台之上,创造出新的形态或样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传统非遗和物联网的结合,值得期待。

        @青年君江兵:非遗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唯有如此才能让民族的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武大文创中心-陈庚:有道理。固本守业只会让非遗失去生命力,离开现实生存土壤的非遗也只能是让人缅怀的过去。非遗的创新与传承同样重要,在历史长河中,能够长久传承下去的非遗必然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名字被蚂蚁吃掉了:我母亲纺线、织布、染布、裁剪用到的东西我基本认不全。如果能把老物件搬上网,让喜欢的人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学,应该是传承发展的方式。

        @武大文创中心-陈庚:以往的非遗主要沿着血缘、地缘等脉络一代代传承,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便出现了传承危机。互联网为非遗产品提供了新的传承、传播和发展机会,形成了新的基于产品吸引力而产生的发展传承脉络。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张玉玲、王斯敏、蒋新军、刘嘉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