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片荒郊建成现代商务区要多久?成都天府总部商务区只用了5年。在天府总部商务区一栋高层建筑的展览厅里,一段视频用七张卫星图记录了这片土地从2014年至今的沧桑巨变。从27楼望向窗外,入眼尽是林立的高楼、繁忙的工地,当年的荒郊已被多个世界大企业预定为总部办公地。
“每周有开工,每周有竣工,每周有剪彩。”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最近两年,新区投资建设加速推进,热度空前。2019年,年仅5岁的天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270亿元,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5位。
每周都有新变化,正是四川抓投资促发展火热态势的生动描述。
6月3至4日,四川召开为期两天的全省抓项目促投资现场会。与会代表从成都出发,经眉山市、乐山市抵达宜宾市。代表们一路向南,观摩考察重点项目建设运营情况,深入交流抓项目促投资的经验。他们看到,一个个重大项目正在四川大地落地生根,带动了相关产业迅速复苏。火热的建设场景,反映出四川这个西部内陆省份后发赶超的强烈斗志和勃勃生机。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说,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抓项目促投资始终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稳住经济基本盘,必须从供需两侧同步发力,让投资这个“主角”担重任、当尖兵,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充分拓展内需空间,推动经济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
投资唱主角,既是当前对冲疫情影响、稳住经济基本盘的现实需要,也是长远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四川提出“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的工作思路,力争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经充分研究,四川明确提出,投资增速8%的年度目标不动摇。
“1-4月,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比一季度、前2个月分别回升5.6、17.8个百分点;16个市(州)实现正增长,比一季度增加7个。”四川省常务副省长罗文说,四川着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聚焦“投资唱主角”,有力有序推动项目复工开工,全省投资呈现出逐月回升、加速向好的良好态势。
面对疫情影响,四川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四川出台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开工7条措施,及时下达近3亿元省预算内基本建设疫情防控专项资金,支持全省重点项目复工开工和加快建设,到3月下旬,四川省重点项目已全部复工。
记者看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已具雏形,目前已经基本消除疫情影响,赶上了原定建设进度。“我们当时私下聊天,估计最快也要到3月中下旬复工,这意味着机场工期至少耽误2个月左右。”望着火热的施工现场,西南地区民航专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田鲁军感慨,能在这么短时间追上计划,这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
进度是如何“抢回来”的?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刚军说,省里政策支持到位,工地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及时加人、加设备,到2月底就逐步恢复正常水平了。目前,有超过90个施工单位同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超过2.4万人,比去年高峰时期多出一倍。
“实行建设项目环评豁免管理一批、承诺审批一批、加快推进一批,将重点项目建设的关键原材料、重要设备和生活必需品等纳入应急运输保障范围,实施‘春风行动’保障项目建设用工。”罗文说,四川采取系列措施,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1至4月,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32亿元,占年度目标29.6%,比一季度提高11.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四川着力强化项目储备,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四川各地各部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竭尽全力为项目落地做好服务。
近3年来,眉山市已引入20个投资额10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眉山市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的经验可总结为“三比三看”——比落地看担当、比进度看作为、比效果看实绩,通过不断优化服务、审批、保障三个关键环节,让项目最短时间开工、最快速度建成。
在乐山,晶科25GW单晶拉棒、切方一期项目陆续创造了从开工到投产只用100天、从点火到满产耗时仅100天等行业纪录。乐山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的经验在于当好“店小二”——“用我们的服务温度换取项目的落地速度,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满意指数”。
宜宾推行“全天候、零见面、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和“贴身保姆、终身管家、私人订制”个性化服务,引来投资200亿元的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业基地落户,形成带动效应。宁德时代全面达产后年产值600亿元,连带配套产值则高达1000亿元,真正实现了一业带动百业兴。
据介绍,四川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指标提升专项行动,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上线运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大力推动“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截至目前,在线审批平台审批、核准、备案投资项目1.76万个、总投资3.3万亿元,增长24.6%。
“投资要实现增速8%的年度目标,今年剩下月份需月均增长10.8%,任务十分艰巨。”罗文说,下一步,要按照“投资唱主角”的要求,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抢进度、赶时间、补损失,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坚实支撑。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