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语】
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的战略构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总体上已经基本实现。但由于在发展中,始终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总体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一些局部领域仍然存在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应该把补短板作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的重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农村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就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主要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当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补齐脱贫短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首先,要全力克服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为了克服疫情影响,各地持续强化就业和消费扶贫举措,确保扶贫产业能发展、扶贫产品能卖得出去。各地要积极规划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复产复工,利用暑假和下半年的黄金旅游假期,争取在下半年使乡村扶贫旅游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要积极挖掘就地务工和就业的潜力,除了进一步发挥好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好的就业扶贫做法,如扶贫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也要不拘形式积极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要鼓励地方抓见效快的项目,例如家门口就业项目、扶贫车间项目等,推动更多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要提供小额信贷支持,鼓励在村的农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充分利用好闲置农田和场院发展家庭种养业增加收入。
其次,在解决剩余贫困问题的同时,要做好预警预防,防止新的贫困或返贫现象产生。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成绩卓著,到去年年底,贫困人口只有551万,贫困发生率为0.6%。同时,全国还存在500万左右的贫困脆弱性群体,包括存在返贫风险的200万已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300万边缘人群,依然存在返贫的风险,也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在。目前我国对全国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以及贫困人口超过1000人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共1113个贫困村进行挂牌督战,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相信在这些举措助推下,一定能够如期完成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
其中,兜底保障是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建立健全长效减贫机制的重大制度安排。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举措,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后防线,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要通过这项制度,“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并积极创新社会保障项目的形式和路径,使广大困难群众更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最后,要建立完善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各地推出了一些有力措施,也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如何把这些举措和机制固定下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要稳定贫困户外出务工收入,要通过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减少农民工的两栖流动,提升农民工就业的质量,增加他们的生计稳定性、提升抗风险能力。要提升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特别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对易地扶贫搬迁出来的贫困家庭加强监测和服务,提升贫困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加大投入,补齐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在工作中,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又要通过制度和政策设计确保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为“十四五”和更长时期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左停,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