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洛阳历史文化遗产丰厚,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年来,洛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遵循中央、省部署,坚持保护为先,探索走出一条文物保护和惠及民生相结合的洛阳特色之路,充分展示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担当。
保护,再现历史遗产千年辉煌
“没想到真能看到1000多年前的东西,太神奇了!”6月2日,历史爱好者董先生走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内部,被玻璃罩下的遗址深深震撼。隔玻璃俯瞰,其下有一深深大坑,坑口直径将近10米,为六圈八边形的夯土台基,台基中间,几处圆形的榫眼清晰可辨,这是明堂中心柱坑遗址。这么大的坑基,正是千年前贯通明堂上下的巨木中柱所在。“想象当年巨木竖立起来,支撑起一个高达90米的木结构建筑,该是何等的气势恢宏、壮观华丽、巍峨参天!”董先生不由感慨。
除了明堂,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天堂、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千年前的柱坑或城门遗址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隋唐洛阳城,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近年,洛阳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保护,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个个项目的顺利实施,让深埋于地下的遗址不再沉默,让文物的生命力得到延续。
洛阳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我国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国家首批确定的36处重点保护的大遗址,洛阳占其四;国家“十一五”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洛阳有其五;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大遗址保护战略框架,洛阳片区是重要片区之一。这些自夏至唐的大规模遗存,见证着灿烂的河洛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物证。保护继承好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民族赋予洛阳的神圣使命。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近年来,洛阳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不断加大大遗址保护力度,创新大遗址保护模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并荣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佳城市。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洛阳将各个大遗址的专项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从城市规划角度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问题,主动把大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更新升级有机融合,编制完成7处大遗址的保护专项规划,探索出大遗址保护持续发展的“洛阳模式”,让一个个大遗址成为讲述华夏历史、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与窗口,再现历史遗产千年辉煌。
展示,传递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仙”李白一定想不到,他笔下的隋唐洛阳城在千年后再次受到追捧。前不久,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内,天街北延项目顺利完工并免费对外开放,引来不少市民、游客“打卡”。夏日清晨,从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出发,穿过绿意萦绕的天街,登临应天门、明堂、天堂,徜徉九洲池,与身着汉服的姑娘不期而遇,已成为备受网友好评的“网红穿越之旅”。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文物“开口说话”,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大故事”,打造的是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如何科学有效地对文物、遗址进行保护展示,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明,是古都洛阳的一道必答题。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分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址、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为此,在保证遗址本体绝对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上,洛阳探索创新保护展示模式,谋划实施了一批重点示范项目,通过地面标识、模拟展示、覆罩展示等形式,让一个个考古遗址公园变得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真正“活”起来。在文物保护展示方面,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以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为重要抓手,通过推进“数字博物馆”项目、举办精品文博展览等,开放交流互鉴,助推国际人文交往,不断提升洛阳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擦亮古都洛阳新名片。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宫城区天堂、明堂、九洲池、应天门相互连通;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初具规模,宫城格局逐步显现;牡丹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加快推进……通过一系列探索与发展,一大批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正从地下“走”到地上,与城市发展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也为世界架起了探索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桥梁。
利用,赋予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内,“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项目也在加紧推进。按照相关规划,洛阳将配套制定“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线路,合力推动洛阳文博研学旅行工作的规范化和市场化,打造“研学洛阳、读懂中国”研学线路,让广大中小学生“寓学于游”真正体验到研学的乐趣,协助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守旧复古,而是要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近年,洛阳持续推进文旅融合,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博物馆、遗址保护展示等项目得到充分利用。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洛阳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激发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
历史文化遗产维系民族精神,民众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刚刚出台的《洛阳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按照方案,该市将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加强文物价值传播推广、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加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文物资源合理利用、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创新人才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科技支撑等九个方面入手,结合32项具体举措,发挥文物资源优势,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
坚持保护优先,规划引领、展示利用、分步实施,眼下,洛阳已申请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征程上,古都洛阳正站在新的高度,在大战略大格局中担当作为,着力加快打造国际文化矩阵,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在推进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