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3日 星期三

    22部不同类型、不同剧种的现实主义剧目齐聚云端,开启国家级舞台艺术盛宴——

    现实主义创作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3日 13版)

        为丰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正在云端开展。

        本次展演共推出22部优秀剧目,既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如京剧《红军故事》、儿童剧《火光中的繁星》、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沂蒙山》、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等;也有现实题材作品,如歌剧《道路》《马向阳下乡记》、舞剧《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豫剧《重渡沟》、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民族交响合唱《畅想京津冀》等,勾勒出“四有书记”谷文昌、“时代楷模”李保国、“敦煌女儿”樊锦诗、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批先进人物形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武汉大学、湖北荆州九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作的现实题材歌剧《有爱才有家》作为特邀剧目参加展演,以艺术形式表达武汉文艺工作者对社会各界给予巨大支持和帮助的诚挚谢意。

        一段时间以来,在包括舞台艺术在内的文艺实践中,存在着现实主义被窄化、弱化甚至污名化的问题。有的认为,现实主义就是对现实的白描,会限制创作者的想象力;有的认为,现实主义就是歌功颂德,缺乏对现实的批判。产生这些问题,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另一方面更缘于一些创作者缺乏对生活底色的认知力和表现力,从而在创作中有意“避开现实”。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我们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导致了玄幻、穿越以及伪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

        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现实主义作品、其水准是高还是低,最终还是要看它能否作为当下现实的一种文本进入历史长河,成为记录时代的不可或缺的样本。本次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的22部剧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比如,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从“吃饭问题”这个中国农民最切近、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入手,笑中有泪、亦庄亦谐地叙述了陈奂生及其家人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吃饭问题,从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中国农民生活的沧桑巨变。即便是展演中的历史题材作品,也都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真实。就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秘密战线中的“电波”作为线索,引领观众回望历史,于极静处倾听革命先烈的生命回响。

        经常听到一些创作者抱怨“现实题材太难写”。其实,不是现实题材难写,难的是如何深入现实生活。现实主义作为创作精神和创作方法,要求创作者真正深入生活,与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在了解客观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形象的、逼真的书写和呈现。本次展演的22部优秀剧目,创作过程中,主创们无一例外都先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了大量积累。比如,《马向阳下乡记》为写好一位“第一书记”的故事,倾听了100多位“第一书记”的意见。

        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反映了舞台艺术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回归。现实生活千变万化、精彩纷呈,必然对现实主义创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尽管在弘扬和发展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只要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尊重文艺创作规律,我们的文艺作品就会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