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31日 星期日

    山里孩童画画忙

    作者:朱健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31日 10版)

        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小学学生设计的牛角帽

        家乡美景(儿童画) 陈以轩

        苗族女孩翠翠的奇幻之旅(儿童画) 陈勃

        河边的稻田山(儿童画) 陈玉杭

        这是一条七彩上洞河(儿童画) 房善美

        星星中的鱼(儿童画) 符敦云

        雨润苗乡(儿童画) 邓茜桐

        畅游太空(儿童画) 杜鸿昌

        【艺境观象】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多次公益支教的经历后,我每每听到这首《送别》总会湿了眼眶,时常想起那些在大山里和村落中的孩子们,“构树下、石桥旁,孩童画画忙”。

        众所周知,受到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与语文、数学相比,美术教育资源更是稀缺。早些年去“村小”,孩子们提到美术课,最常见的回答是“课表上见过,我们没上过”。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对发展美育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同在蓝天下,每一位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2001年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中国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近20年间,尽管农村美术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但是成效显著。“蒲公英行动”至今已经有17年的历史,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的这项公益课题关注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美术教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课题受益学校约有93所,涉及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等13个省份,“蒲公英”正在美丽的乡村随风飘扬,播撒着关注、帮扶乡村儿童美术教育的种子。

        在农村,学校缺乏价格较高的工业化画材,然而让城市学校望尘莫及的是这里天然质朴的自然资源。稻草、秸秆、树根、鹅卵石,城市难寻的自然资源在乡村却是随处可见。拓展“乡村专属硬核”的教学资源便成为农村学校的优势。

        此外,“蒲公英行动”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当地骨干美术教师探索适应农村和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有效模式。例如在贵州,小学常规课中,引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代表性项目的苗族芦笙舞(锦鸡舞)中的元素,以跳舞必穿的服饰图案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苗族服饰的独特韵味,运用二方连续纹样的形式设计制作苗族花带,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在本土资源课程开发环节,来自丹寨三中的老师设计的《石桥故事》书签在利用当地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古法造纸技艺发展传承的理解,讲述了古法造纸的前世今生……这些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美术课程,使当地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及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

        千年造纸作坊、镂刻的窗花、蜡染的粗布、石桥和青山……大山里的孩子习以为常的生活,是城里孩子旅行时才能见到的文化生活样态,是专属于山里孩子的童年记忆。农村美术教育就是要帮助山里的孩子发现身边的美、生活的美、家乡的美,让孩子们在画笔中与美随行。他们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画作,更是印刻在童年的乡愁,是斩不断的乡根,是浓浓的乡情。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扶贫要扶志与智,扶智教育要先行。助力乡村改造,打造基于特色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农村美育IP链”,既能为产业升级提供差异化、特色化内容,又能够为乡村教育拓展资源。我国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胜利可期。期冀生活在自然资源和特色资源相对丰富的山村孩子们,能体验更为独特而丰富的别样童年。在蓝天绿水间,画是心中向往的回归。   

        (作者:朱健,供职于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