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深刻地了解他们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时刻把他们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为民造福,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要把“福”字写在群众日益鼓起的口袋上,写在群众从心底发出的微笑上,写在绿水青山、全面小康上。不能搞“面子工程”,不能搞虚头巴脑,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拿卜寨村来说,全村1023口人仅有1083亩耕地,多年来一直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实现农民的有效增收。为发展乡村产业,我们因地制宜做了大量探索,小规模试验引进食用桑绿色产业,并聘请来自河北工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指导开发桑果面条、桑果酒、桑叶茶等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已赢得广泛认可,农民也因此实现了增收。会后,我将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将食用桑种植及深加工产业有序推广开,让产业发展惠及更多群众。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来。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探索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推动农业向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利用良好生态环境这个农村最大优势,积极发展康养产业、有机食品,推进生态产业化,努力让群众看得到变化、尝得到实惠,让乡村生活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陈海波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