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委员:
校企联手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确保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全社会的大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天津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与几十家企业共建新工科实验班、师资培训基地。学校还建立国际化培养机制,与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高校,通过共建国际工程师学院的方式,构建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企业人才招聘难与求职者应聘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企业往往在实际招聘中难以找到称心人才。这就需要企业摆脱固有的人才选拔模式,与高校联手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定向培养等举措常态化、长线化、创新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院长庹必光代表:
基层全科医生大有可为
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服务人才奇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只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全科医生将大有可为。要让人才到基层来,先要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应当参照免费师范生和农村教师“国培计划”等教育领域的政策,按照“本乡镇、降分数、全免费”的方式建立订单式全科医生培养机制,同时对农村基层医生在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大幅度提高收入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宣传和推介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像我们贵州和遵义的很多乡村不仅风景秀丽、生态优越,而且医疗基础设施也进步很快,如果能通过更好的形式生动展示,相信会有更多优秀毕业生来我们这里建功立业。
(本报记者吕慎采访整理)
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原副院长郭成宇代表:
多方位开拓就业市场 点对点精准推送岗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的招聘活动由以往以线下招聘为主、线上招聘为辅转变为线上招聘。这种方式具有灵活性高、针对性强、资源充足、覆盖面广等特点,但也存在企业就业信息核实难、学生个人信息泄露、学生投递简历后等待结果时间较长等问题。齐齐哈尔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成立就业工作专班,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全员就业包保责任制,多方位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对重点就业群体帮扶,做到“一生一策”,为学生点对点精准推送岗位,确保学生尽早就业。自3月学校启动校园网络招聘季以来,至今举办多场大型网络招聘会,学生共投递简历8万余份。
(本报记者张士英采访整理)
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李东艳代表:
提供精准指导 缓解就业压力
稳就业就是保民生。高校应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用好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等优惠政策,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就业创业。受疫情影响,一些单位招聘面试时间有所推迟,使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纠结、焦虑情绪。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为其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既做好“强信心”的思想引领工作,又做好“暖人心”的就业服务工作,把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关心关爱传递给他们;同时,采取“一人一策”,加强个性化指导,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疏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和压力。
(本报记者崔志坚采访整理)
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代表:
积极推进高质量“云招聘”
积极推进高质量的“云招聘”,成为增加就业供给的当下优选。一是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参加教育部门定期举办的云就业线上视频双选会,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领域,促进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岗位招聘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人岗匹配、精准就业。二是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发掘用人潜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录用规模,规定一定份额的岗位专门用于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三是积极引导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提高带动就业能力。
(本报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