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真言 谋良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满足了当时很多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随着经济条件好转,“赤脚医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患者开始习惯往大医院跑,但这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诊疗费用。对于全民健康保障来说,这并非经济的做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建议挖掘“赤脚医生”价值内核,借鉴其组织模式,让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一定专业水准的“赤脚医生”为群众提供全天候、及时有效的贴身医疗服务。这与目前推广的家庭医生签约制不谋而合。
让群众真正享受成本更低、更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可以从政策制度、人事改革、服务体系、考核激励等方面着手。比如,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的人事招聘和管理权限,放宽招聘纳编相关条件,充分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严红枫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