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考验我们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应对能力。云南医疗卫生系统和医务人员经受住了考验。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云南在医疗卫生方面还很薄弱,但由于我们加强了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特别是发热病人能够有效地进行预诊分解,避免了疫情在普通门诊大厅里的传播。云南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一到医院,就被医生发现并留下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云南省副省长李玛琳说。
李玛琳委员过去长期从事医疗卫生科研工作,对地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医疗卫生状况有深入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经常到基层疫情防控和救治一线现场指导,一次次为云南援鄂医疗队的白衣战士们送行,又一次次迎接白衣英雄们凯旋。“我们医务人员特别敬业,特别有担当。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他们作出了很大牺牲,作出了很多奉献!”李玛琳委员感慨。
“虽然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这次疫情大考也暴露出云南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些短板。一是传染病救治体系不健全,能力弱;二是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检测能力跟不上;三是疫情来了后,全省防控物资储备严重不足。”李玛琳委员说,“我们的传染病救治设备严重不足,疫情期间全省仅有8辆负压救护车,其中4辆在昆明。”
李玛琳委员介绍,疫情发生时,云南医疗设备配置标准低,配置不够均衡,地区、城乡间差异较大。全省仅昆明等5个州市建有传染病医院,其中75%的床位集中在昆明市,大部分区县没有独立的传染病院(区),没有配备负压病房。同时疾控体系达标率低,州市级疾控机构建设面积达标率为37.5%,县级达标率为41.08%。目前云南跨境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与云南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的麻疹、登革热等传染病高发,边民往来频繁,给云南防范境外传染病输入带来巨大压力。近3年来,年均报告境外输入霍乱、疟疾等病例1000余例,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余起。
李玛琳委员表示,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不足,云南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紧急部署启动传染病救治能力、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原来云南只有普通医用口罩生产企业,没有医用N95口罩、防护服、额温枪的生产企业。经过努力,云南现在已经有60个厂家可以生产上述产品。目前全省负压救护车已达88台。2017年,云南省县级综合医院没有一家达到国家卫健委综合医院基本服务的标准,经过3年努力,已经有106所县医院达到标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国家临床呼吸医疗中心将与云南合作建设一个国家区域呼吸医疗中心,这在西南地区是第一家。云南正在实施的双提升工程,将对远离州市主城区的98个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进行规范和提升;省级将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世界卫生组织网络实验室、生物资源管理中心、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交流中心,建立云南巴斯德传染病研究联合实验室,成立省预防科学院;昭通等6个州市建设区域疾控中心;25个边境县中有20个建成国门疾控中心等。
最近,云南拿出1万个编制招聘医务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云南公共卫生水平有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云南近期将要出台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较大幅度提高基层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医的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李玛琳委员透露。
针对暴露出的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李玛琳委员建议,国家卫健委将公共卫生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组织编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协调安排项目建设补助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云南省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境外传染病输入防控任务艰巨,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后资金压力较大,建议国家卫健委在统筹全国公共卫生资源布局和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云南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云南省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帮助云南尽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
日前,国家出台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李玛琳委员感到十分惊喜:“这对我们公共卫生的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具有全面指导意义,方案提出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抓紧建立项目储备库,推动地方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工程,包括边境地区的建设,这对我们云南来讲是非常好的机遇。”
(本报记者 张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