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我们看到了这句古语的另一种解读。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委员讲述,贵阳有一个先进的清洁供暖项目,利用的是河水冬暖夏凉的规律,将穿城而过的南明河打造成“绿色空调”送入千家万户,冬天供暖、夏天供冷。他清楚地说出了一个数字——2.1万人,这是2015年当年这项技术惠及的居民数。宋鑫委员说,采用该项技术的建筑每年采暖可节能30%到40%、费用降低30%以上,1亿平方米建筑,如果全部用上清洁供暖,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6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36万亩。
当大家都在为疫情中的民营企业生存担心时,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辽宁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委员告诉大家,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营企业造成冲击,面对困难,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复工复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只要我们做的比老百姓想的多,比老百姓的需求好,老百姓一定会把我们当成自己人,他们会更加明白,听党的话,跟我们一起干,梦想是会实现的,困难也会克服的。”这是西藏山南隆子县扎日乡乡长贡觉曲珍委员讲述自己如何打通通往老百姓心里的“最后一公里”时说的话。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委员从具体案例中发现,商家不怕投诉,怕公示,政府的消费投诉公示,就是一个政务版的“电商平台”,商家是上面的“网店”,平台上及时“晒”出各商家的“投诉率”,再千变万化的市场违法行为,也逃不过消费者的火眼金睛,良币驱逐劣币,最终将提振消费信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剧院歌剧团演员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委员讲述了自己做驻村干部时,如何让一位“甩手”小伙子成为管家干事的好丈夫的故事,从中他也悟到了文化对人的精神面貌的影响。
几位委员所带来的故事和经验,让我们觉得,他们就像大厨一样,细细琢磨做每一道菜的每个环节:用料选择、食材搭配、分量多少、火候控制。正是这样的琢磨,收获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项具体细微的成就;正是这样的琢磨,回答了老百姓殷殷关切之题,给了全国人民满满信心。
这信心,来自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参政议政的使命责任,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自信,更来自我们身处的祖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正如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委员所说,我们坚信,伟大的事业总是千锤百炼,历经风霜。
(本报记者 李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