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5·18世界博物馆日”的直播现场,“最美逆行女孩”甘如意推着一辆自行车,和观众分享了这辆感动中国的自行车背后的故事。
近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湖北省各地博物馆自觉践行“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的责任担当,积极开展抗疫物证征集活动,用“物”的方式守护过往的智慧、经验和精神遗产,讲好英雄战疫故事。
“我们一定会替如意好好珍藏”
4月19日9:30,中山舰博物馆副馆长刘新阳带领同事们从博物馆出发,前往甘如意老家湖北荆州市公安县斑竹垱镇杨家码头村,迎接一件特别的收藏。
座板有些歪斜,手刹也脱落,车架的漆也掉了一大半……这辆自行车见证了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医生甘如意骑行4天3夜,从老家赶回300公里外武汉的决心与艰辛。
“谢谢您!我们一定会替如意好好珍藏。”刘新阳郑重地接过甘如意父亲甘永军从房间里推出来的自行车。当天深夜11点,自行车送达中山舰博物馆,加入“最美快递员”顺丰小哥汪勇的工作记录本和工作服、武汉嫂子罗姐的工作笔记等博物馆珍藏行列。
“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的工作牌和纪念章、第一位出院患者的小结、第100位出院患者的全套病历、护士们自制的病房专用小挎包……”直播镜头前,湖北省博物馆策展人黄建向观众一一展示。从2月份开始,黄建一直在为搜集抗疫实物资料奔走。雷神山医院作为本次武汉战疫的重要阵地,是黄建跑的次数最多的地方,这些都是他搜集到的珍贵物证。
搜集100张肺部CT,展现新冠肺炎患者轻症、重症、康复等各个阶段的肺部状态;征集所有援鄂医疗队队旗和签名防护服;医疗队员的请战书、家书……湖北省博物馆计划在疫情结束后,举办大型展览,向公众展现这些抗疫实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方舱医院胸片、张伯礼院士签名的防护服及手书《归辞》、陈薇院士签名的首日封、‘重症八仙’签名的短袖、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孙晖的对讲机、武昌方舱医院护士长王建英的工作笔记、福建医疗队给下榻酒店写的感谢信……”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如数家珍。
两个多月来,高万娥带队走访了十几家医疗队和众多社区,在深入医院、社区征集抗疫实物过程中,她一次次因感动而流泪。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感谢你为武汉拼过命!”“英雄的城市向新冠援汉抗疫医疗队致敬!”等横幅,被武汉博物馆永久收藏;云南援鄂医疗队一批从抗疫一线“退役”的物品,在咸宁市博物馆找到了新归宿;孝感市中心医院护士手绘的“漫画战袍”,入藏孝感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迎来首批抗疫物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中旬,湖北全省各级博物馆共征集到近两万件物证。
它们将永久见证城市的荣光
“博物馆有责任留存抗疫物证,通过实物资料,讲好湖北、武汉的战疫史。”中山舰博物馆馆长何志林说。
“这双磨掉底的鞋,它的主人是我们建设者中的一员。我们现场有很多同事,都是风餐露宿、昼夜奋战,日行3万步,日休5小时,加上阴雨天气,鞋子长期泡在泥水里,鞋底和双脚都被磨破。”在武昌农讲所,中建三局员工尹典分享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工程奇迹背后的故事。
“这些东西我更愿意称之为文物。”在湖北省博物馆,黄建小心翼翼地捧起感谢状和志愿者标牌,“这是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中5位高剂量组志愿者捐献的。志愿者们用血肉之躯为人类医学进步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都是英雄。”
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疫情期间汪勇办的每一件事,记录着他联系的所有爱心人士、志愿者为武汉捐赠的每一分钱。在中山舰博物馆,“最美快递员”汪勇与他的工作记录本同框。在武汉最为艰难之时,这位快递小哥“聚拢温暖守护英雄”:从最初自己开车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到组建团队、联系网约车公司,解决医护人员的出行,再到联络各方办起志愿者餐厅,还帮助解决医护人员如换眼镜片、买充电器等其他生活需求。
“我们要留存历史,把抗疫过程中武汉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故事传承下去,讲好中国故事。”高万娥说。
为明天收藏今天,为城市珍藏历史;为当下留存印记,为后人树立坐标。
一件件实物,如同一片片拼图,从各行各业出发,还原抗击疫情的真实全貌。它们静默无声,却承载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有血有肉、感情生动的抗疫故事,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任时光飞逝,它们将永久见证城市的荣光。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本报通讯员 谢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