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张蕾从20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上获悉,近年来,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指导下,我国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利用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安全方面,我国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约为25%,覆盖了所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保护了近40%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功能,约32%的防风固沙功能,生态保护红线的固碳量约占全国总固碳量的近45%。在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调查、观测与评估方面,2016年至2019年,我国围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启动实施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已经收集到全国6万余条样线数据近30万个物种分布点数据,基本摸清了调查区域的物种类型、分布、威胁因素和保护状况等本底,发现了重要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空缺。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南山、钱江源、普达措10个国家公园试点,涉及12个省份,整合157处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68处)。“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已达1.18万个,自然保护地面积超过17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域面积18%以上,提前实现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在日本爱知通过的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
据悉,《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中国昆明召开,会议将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履约工作,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