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讲述】
我是一名农业科学工作者,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云南这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方,这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业科学院有理论、有技术、有品种、有资源,更重要的还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人才队伍。我曾和我们的科技人员说:“帮助农民脱贫,还有谁比我们更合适?我们应该成为一线主力军!”
就这样,我们带着热情,满怀信心投入全省脱贫攻坚战。一方面我们在线上服务,选派年富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23个产业专家组,在线解答农业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在生产一线服务,先后到88个贫困县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仅去年就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283个科技扶贫项目,科技示范面积达3328万亩,新增产值166亿元,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贫困农民11.3万人次。
砚山县维莫乡石漠化地区、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族聚集区等人口较少民族生活的贫困地区及广袤的边境地区,都留下了我们科技人员的足迹。“生态修复+产业+科技脱贫”模式、嵌入型新兴产业扶贫模式、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扶贫模式等创新举措在祖国西南边陲开花结果。
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是国家级贫困村,2015年挂包帮扶顺南村以来,我们针对当地群众缺技术、缺资金等关键致贫原因,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我们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培育主导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先后在物资、资金、培训等方面投入近600万元,每年推广良种示范玉米1200亩、小麦500亩、水稻500亩,加速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
一番努力下,昔日的贫困村有了自己的新型经营主体,两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爱心扶贫茶”销售模式扩大市场,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我们培育发展林下魔芋种植、蜜蜂养殖及柠檬、芒果等热带水果基地建设,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我本人结对帮扶的胡先能一家通过老茶园改造、养蜂两项技术,他家两年前就实现了农产品经营收入10万元的突破,盖起了新房,发展起了庭院经济。2019年4月,景谷县正式脱贫。农科院在景谷县的定点扶贫工作连续4年被考核为优秀,最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提高了贫困农户的技能和信心,让他们通过实干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本报记者彭景晖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