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导致一些国家纷纷限制粮食出口,也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6.6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创纪录的“十六连丰”。粮食生产持续向好向优,其中农业科技功不可没,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9.2%。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识别检测技术。在这一领域,为了守住粮食质量的防线,几十年来,我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顶层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认证追溯体系的形成,以及检验检测技术不断精进等多个方面。
从监管法规看,2006年,我国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15年颁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工作也于近年持续推进,配套的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也已发布实施。可以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进入了一个依法监管的新阶段;从安全标准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层次分明,互为补充;从监管环节来看,经过几次的机构改革,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分段监管,无缝衔接。
2020年,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议题。其中,农业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农业科技方面,我有这样的期待和建议: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抢占科技制高点,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农业科技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方式,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面向农业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整个链条的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包括优良抗病动植物品种选育、绿色投入品创制技术、精准施药技术等,这些是接下来继续实施减肥减药减抗、提高农业投入品生物利用率的重要基础。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修复和防治也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智能化的精准快速监控技术也应是重点。
(本报记者杨舒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