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陈先达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教学,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教育引领作用。近日,围绕马克思主义与青年教育的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萌与陈先达先生进行了对谈,后辈学者切中当下青年关心的提问,前辈学人耐心细致、生动鲜活、意蕴深邃的解答,不仅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保驾护航,也为青年教师传授了做好青年成长引路人的宝贵经验。
1.有“情”才能动人,有“理”才能服人
张晓萌:陈先生,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您亲身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从教六十多年来,您以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栽培桃李成阴,影响了一代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引领着无数青年学子追随真理的步伐。您曾说过,“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那究竟什么是信仰?
陈先达:谢谢你,你提的信仰问题非常重要。我一生在高校工作。可以说,我的职业是教员,我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我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在我说来,这三者是统一的。如果我在教学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那我的职业就完全是个饭碗,是单纯的谋生手段,与我的教学使命背道而驰;从专业角度说,如果我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我最多只能说是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而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因此在我的职业和专业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生命线。
张晓萌:自1956年毕业留校后至今,您始终在马克思主义这片沃土上笔耕不辍,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并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用马克思主义塑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任。对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具体体现在何处?它的哪些特质持久而热烈地吸引着您为之奉献一生呢?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的科学性,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学说。事实、规律、实践,是任何一门科学的本质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尤其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的科学成果;至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地方,正在于它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经过实践检验和仍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其事实依据就是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的实践,成果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的概括和新总结,而标准仍然是实践。事实依据、规律概括、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学说始终如一的要素。二是它具有人民性,始终站在多数人民的立场上,为受压迫的人民发声。这两点就足以使有正义感的人去相信马克思主义。
这次针对新冠肺炎的抗疫斗争让我感受更深。我们党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保护弱势群体,包括老人和穷人,能收都收,能救都救,能治都治,为此不惜代价;而不像有些国家宣称死20万符合预期,死10万是最大的成就,牺牲老弱,保证经济的防疫政策。我想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句话:“产品就是一切,人是微不足道的”,在一些国家的确如此。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贯穿生活的全部
张晓萌:在部分青年人中流传着一个观点,“只有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才需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没有对它的信仰,我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陈先达:党员当然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章党纲中规定的,是入党宣过誓的;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人当然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否则名实不符,甚至是“两面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名青年都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我要告诉我们年轻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贯穿生活的全部,生活中的真理均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比如大学生如何处理朋友关系,这是个生活问题,如果同寝室的同学有矛盾,要学会处理矛盾;再比如不发展生产力的话,生活就改善不了,如果生产不出粮食的话就吃不饱,吃不饱群众就有意见,这是非常清楚的道理,其实在这平凡的道理中就蕴藏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张晓萌:确实如此,通过结合实际的阐述和生活化、通俗化的表达,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不会产生距离感,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接受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信仰的塑造打好基础。
陈先达:对,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通俗化,学生是可以接受的。任何人违背了辩证法、违背了历史辩证法,都无法生存下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年轻人要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要反对个人主义,要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据我所知,解放以前贫下中农的子弟几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有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这种可能。“机遇”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机遇是个人的能力,但是实际上机遇是一个社会所造就的。个人奋斗当然重要,但只有社会提供条件才会有个人的奋斗问题。
张晓萌:是的。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3.我们在讲台上讲什么,影响学生的一生
张晓萌: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对科学信仰的坚持应该一以贯之,但是坚持信仰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对许多人在当代继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了一定的考验。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会有哪些特质?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陈先达:这个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传统观点,即“言行一致”,听其言、观其行。甄别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标准就是观察其是否言行一致。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很难,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难。社会主义建设绝不是坐在咖啡馆喝咖啡,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对共产党人来说,革命时期有生与死的考验,和平建设时期有顺境与逆境的考验,改革时期有利益关系调整中的金钱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时期的考验更大,因为它是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次大的调整。在现实生活中,经不起市场经济考验、经不起改革开放考验、经不起地位变化考验、经不起金钱考验的“老虎”和“苍蝇”并不少。
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对理论工作者也是一个考验。改革开放是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也是对每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考验。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能辨别理论上的大是大非。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吸取人类积累的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激情和热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这两句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座右铭。
张晓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特别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请问您认为教师应如何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方面当好学生引路人,为青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陈先达:首先,教员要不断提升自己,讲课的教员关键要站得稳,如果教员自己站不稳,东倒西歪的,就不可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对自己讲的道理要相信,否则就不可能理直气壮。课堂上的主导权在教员手中,所以政治教员自身的理论素质培养是首要的,这是政治方向的问题,然后才是讲课艺术问题。因为政治课不能讲成相声,也不能讲成网红,你要讲清楚的是一个道理。其次教员要关注学生现状,要想学生相信,就必须清楚当代思潮在学生中有什么影响,同学们有什么思想、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怎样结合基本原理进行讲授?不能脱离基本原理来讲问题。不然就不是政治课,而是思想报告。想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就需要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例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方面的回答,要讲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心服口服。要学思并重,读书就要思考、就要动笔,我读所有的书,有什么感想,哪怕是几句话,都要把它记下来。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才是对的。只思考不读书就没有材料,只读书不思考就没有创造性。我过去很多文章都是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应该自尊、自信、自强。不要屈服于市场的诱惑和某种错误思潮的压力,更不要害怕某些无知者的狂言。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在从事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学不限于某一个学科,而是面对全体学生。我们在讲台上宣传什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承担的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和工作。
(作者:陈先达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张晓萌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