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播媒介的融合成为必然之势。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不断撼动传统媒体地位的同时,也正在塑造着全新的融合性传播生态。在这个新的传播生态中,不仅各类媒介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了有机融合再造,各媒体集团也在理念和业务领域实现了多元融合的转向。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势来袭,也使当前的融合性传播生态呈现蓬勃生机活力。
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课题组乘势而上,利用影像传播优势,创造“读图观影”时代传播新生态。借用媒介技术构建的影像图像宣传,其说服力、影响力、客观真实性,优于其他媒介。从更加广阔的领域看,影像化的媒介空间为人们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更加灵活多元的条件,易于为受众接受。
学院开设的《后现代经典影视》网络在线课程,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优化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产生积极影响。突出了影像教学的真实性、生动性,利于学生反复播放。图文影像教学,借助媒介新技术和网络平台,更具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轻媒体、移动终端使得学习时间学习场所更灵活,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心智能力。影像传播还可以记载历史,铭记英雄,传媒学院创作的《一张烈士素描》获得涪陵区微视频大赛一等奖,让英雄的故事深入人心。
秉承“内容为王”的传播要义,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课题组认真筛选传播内容,覆盖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人文、文学、艺术等领域,包括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旅游文化、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在内的题材,都作为影像创造的源泉,为电影、电视、纪录片、风光片、微视频、宣传片提供资源保障。
前期拍摄设备的技术迭代能够让影像记录实现更多可能,创造更大的实验空间;技术对于后期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能够让影像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智能电视、互联网、移动轻媒体、VR终端设备都成为可承载影像文本的传播介质。剧情紧凑、适合小屏观看的新类型影像文本大量产生,成为影像快消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的迅捷传播更容易实现,文本在内容选择、题材应用、技法技巧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布局体系。影像的长短、媒体技术的适应性等方面也有新的变化,比如流量费用的降低,使得短视频传播迎来新一轮的迅猛增长。多种媒体渠道都成为影像传播的载体,同一影像文本在不同的媒介载体上进行传播,对不同渠道的适应性考虑便成为影像传播创作中必备的一环。影像传播渠道的组合设计、先后流程、整合协同成为影视传播工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新的传播技术不断产生,不断融合旧媒体的特征,并且孕育出了新媒体本身特有的气质。
(作者:王文平 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