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我】
每当人们向我的画投来赞许的目光,我的思绪总是回到那些最艰难的日子。我感谢那时的自己,带着梦想,拖着行动不便的腿,卖力跋涉。今天,我不敢说战胜了命运,但我至少做到了坦然地跟命运和解,在人生道路上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我虽然身患残疾,但今天的我很爱这样的自己。勇敢和坚忍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双脚走不到的地方,我用双手走到了。
我出生不到7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病造成了左腿残疾。我从小跟着祖母长大,过得很艰辛。那时我多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奔跑,多想有一双健全的腿,哪怕走得慢一点也没关系!可是,不行。
“你脚不好,你跑不过别人,但不要紧!如果你有本事,那就不一样。你要把身上的优点发挥出来,别人都会尊重你、喜欢你!”祖母总是这样安慰和鼓励我,她温暖的话语陪伴着我成长。
祖母是作竹木工艺画的手艺人,我从小跟在祖母的身边,耳濡目染地学会了这个手艺。我腿不行,那我的手就要行!祖母耐心地教我,我发奋地学习,哪怕是缝补衣服上的破洞,我也要给它绣一个精美的补丁,绘画技艺在苦学中一点点增长。我脚力不行,那我的观察力理解力就要行!村里人将表面烧成炭的原木置于冷烂田中,我就想了解它为什么不腐烂,这些好奇心和日积月累的见识,深刻地影响了我后来的创作。
慢慢地,我开始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小学时每一次书画比赛,我的作品总能拿到好名次,总能得到大家的喜爱。我也因此成为学校里的书画小明星。小朋友们会递给我小本子或卡片,让我帮他们《西游记》《葫芦兄弟》《新白娘子传奇》中的人物。他们有多喜欢?有的小朋友甚至把我的画贴到家里的墙上!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住在我家隔壁的女孩,那时我们两个总爱打架。可打完之后,她还是会来找我问作业的问题,让我给她画画,我们成了很好的伙伴。因为画画,我还经历了一个“奇迹”——那些以前欺负过我的孩子,居然也找上门来找我帮画画,我们在爽朗的笑声里“握手言和”。我的童年还算比较圆满,我的奋斗冲淡了命运带来的忧伤,让我领会到只要自己努力,真的能赢来大家的肯定。
在工艺美术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让我画得一手纯学院派的工笔,老师和同学评价说我笔下的人物和花鸟无不栩栩如生。可我始终不忘自己的家学。竹木工艺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取料、出图、烫色、剪裁、拼贴、组装等30多道工序,复杂而难以掌握,依靠家族世代传承,传到我这里已是第32代。
在河南中原艺术研究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案整理工作期间,我开始钻研宋代宫廷画,竹木工艺画得以与“祖师爷”相遇切磋。我行动不灵便,可我的绘画思绪飞到了几百年前的宋朝,向那时的工艺大师讨教。我深知,不让一项文化遗产消亡,就必须继承并发展它,不能让它躺在祖辈的经验基础上“不思进取”。我始终在竹木工艺画制作的过程中保持着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摸索创新的习惯,我亲手拆毁过不少自己认为不如意的作品,直到让自己无可挑剔。就这样,竹木工艺画在我手中不断革新。
我既吸收烙画麦秆画的层次感,也借鉴汴绣的细腻,我采用的竹木材料纹理纤细、竹笋壳光泽度好,一切努力都朝着竹木工艺画更加生动而进发。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宋代宫廷画“复活”,也让今天的画充满时代气息。
小有成就后,我常常想起祖母那些朴素却深谙绘画精髓的话语,我也常常在梦里回到祖母带着我一起用笋壳作画的时光。这门珍贵的技艺一定要在它生长的地方发扬光大啊!
2017年,我辞职下海,回到故乡创业。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保护和传承“顺昌竹木工艺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始时有很多朋友反对:“能有多少市场价值?你算过吗?”当时我心里真的没底,只是带着一份敬畏和热爱回到顺昌。公司初创时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只有一步步攻克。我在传承发扬传统技艺的同时,开始尝试用现代的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将文化旅游、非遗体验与市场进行对接,利用非遗文创进行电商推广。
前方再困难,我也迎难而上,因为我的人生注定用来奋斗。2020年对我来说是颇具挑战的一年,我准备将“非遗研学旅行和体验示范项目”与扶贫助残计划结合,我想通过这样的尝试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融入这个大时代。我希望更多残疾的兄弟姐妹,能与我一起在人生旅途上发热发光。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到。
(作者:谢范生 本报记者彭景晖采访整理)
(统筹策划 光点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