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厅】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助推下,作为内容变现有效渠道的知识付费行业风头正劲。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付费阅读方兴未艾。当前我国付费阅读产业面临怎样的形势,存在哪些产业发展的问题,如何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音像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
记者:目前,我国数字阅读产业发展有哪些趋势和主要特征?
王勤:2019年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达到288.8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大众阅读产业规模为275.3亿元,专业阅读产业规模为2019年,国内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的规模稳步增长,作者已达929万人,其中“90后”作者数量占比高达58.8%,“00后”初露头角,占比达6.2%。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5G技术的成熟,以及通过更加细分的阅读动机需求分析,更加多维度的内容推荐技术、更加便捷的内容推广渠道、更加多样的阅读终端,更加丰富的阅读活动、更多交互的阅读体验,使得数字阅读人群不断扩大、数字阅读水平稳步提升。协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人均电子书年接触率近15本,50.0%用户愿意为单本电子书付费20元以上。
同时,数字阅读海外市场持续扩大。随着我国数字阅读作品的题材多元化和语种多样化、传播平台化、渠道全球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借助成熟的内容付费模式与AI智能翻译技术,我国数字阅读在海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影响力也从海外侨胞扩展到本土阅读市场,并有一大批本土优秀数字内容作品借助我们的平台优势进行传播并产生了积极影响。
记者:《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数据显示,目前读者对于付费阅读的意愿高涨,付费阅读迅速发展有哪些原因?
王勤:由于付费模式的多样化。基于阅读解决方案而设计的阅读产品将成为知识服务和内容消费的主要趋势。以阅文、掌阅为代表的付费阅读模式和以连尚、米读为代表的“免费阅读+广告”模式,已成为市场主流。但对于专业性、学术性和教育性类的阅读产品,则更加倾向于基于个性化的阅读解决方案而设计的阅读产品,这将成为知识服务和内容消费的新增长点。代表性的作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人卫助手》、人民法院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法信》、交通出版社的《智能航运》等。这些产品都超越了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而是基于资源库和知识库支撑下的数字阅读产品,且包括大量的案例性解读和实操性呈现的超媒体数字产品,特别是教育类的产品还增加了阅读评测功能和知识发现功能,从而使唤阅读更加精准、更加高效,这将成为今后可持续消费的主流业态。
记者:目前付费阅读产业发展中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王勤:目前付费阅读的模式还较单一、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收费模式的性价比在国内外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规范的标准和规则,阅读的增值服务的评价系统也没建立,因此,收费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在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比如阅读服务的等级和分类、定性和定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记者:如何促进付费阅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勤:一要把握产业需求,提高精品内容供给水平,在传播主流文化、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复工复产上提供相应的内容和服务。在传播主流文化方面,一方面精选优质内容,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主流文化作品专栏、智能定向推荐等方式,增强内容的传播度和触达力;要通过名家导读,有声化、视频化等方式,提升主流文化内容的表现力;在脱贫攻坚方面要通过加强阅读扶贫、开放免费阅读等形式加大支持力度;在复工复产方面,要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融合,为线下无人化服务提供支持。
二要全面提升数字内容生产和营销效率。在内容生产方面,云服务、5G视频服务与人工智能与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在营销推荐方面,“5G+营销推广”“5G+线上线下营销体验”与“人工智能+内容推荐”将使读者在享受数字阅读便利并优化阅读体验。
三要细分阅读场景,提升阅读体验。随着5G新时代的来临及用户对健康及高品质视听享受的诉求愈发强烈,阅读场景也将从电脑、手机端移至不伤眼的墨水屏阅读器、绘本阅读器、智能音箱等,要在技术加持下实现阅读体验升级,满足用户多场景下的沉浸式阅读体验需求。
四要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推动内容精品化和多元化进程。未来,在数字阅读的内容上,政策、平台、作者和读者也将共同努力。政策上加大引导与奖励,创新服务模式;平台建设完善的综合内容审核机制,从源头保证内容导向正确;作协和作家工作室要通过培训和引导推动创作精品化;而在读者方面,则要通过优质内容熏陶以及各类读书活动,引导读者阅读品位提升。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