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0日 星期日

    为中国航天注入青春动力

    ——记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0日 07版)

        月球轨道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龙江一号、龙江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支撑舱对接现场。资料图片

        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对绕月微卫星进行测试。资料图片

        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在日常测试现场。资料图片

        在哈工大,一大批航天领域的青年人才正茁壮成长。资料图片

        【解码“新动力人群”】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为广大青年提出目标要求、指明前进方向。

        日前,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是一支为中国航天注入青春动力的团队,主要由90后和00后大学生组成,平均年龄还不到24岁,被称为中国航天最年轻的团队。

    1.兴趣导向 汇聚有梦的年轻人

        “学校给我们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将一群对航天有兴趣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谈及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组建的初衷,韦明川说。

        2009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不久,韦明川就加入了学校无线电俱乐部。当年,中国首颗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希望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让他倍感振奋,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小卫星的梦想。这一想法得到老师们的支持:“哈工大向来欢迎‘爱做梦’的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干吧。”2012年,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成立。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由团队研制和发射的“紫丁香二号”绽放星空,开创了我国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微纳卫星的先河。自此,团队开启了探索浩瀚宇宙、逐梦星辰大海的征程。

        “最主要的是兴趣导向。”每年团队纳新,韦明川最看重这点,“只有真正感兴趣,才能有把事情持续做好的动力。”

        1999年出生的黄家和,从小就是个航天迷。得知紫丁香团队的信息后,正在读高中的黄家和既羡慕又激动,他与团队成员取得了联系,并把哈工大作为自己高考的目标,“刚进学校一个月我就加入团队了”。不久,他就得到了参与研制“龙江二号”微卫星的机会,负责地面测控站的软件设计。

        加入团队两年半,黄家和感受最深的是,只要提出的想法可行,基本上都会得到支持;只要做得好,就有很多施展的机会。“虽然团队对成员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但卫星研制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必须团结协作。在这个队伍里,我们因共同的兴趣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他说。

        这个团队非常富有激情和活力,因为每一年都会有新鲜血液注入。吴雨轩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团队中的00后成员,加入仅有半年多时间,但他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团队目前正在承担由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支持的“阿斯图”卫星研制任务,他在其中负责整星外部结构设计。“团队的自由度很高,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我们,相信我们,鼓励我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吴雨轩说。

        “这是一个全校学生都可以参与的广阔平台,在这里,师生之间科研资源共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年轻人在一起进行思维碰撞。”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长曹喜滨说,“未来平台还将吸纳留学生、文科生加入,体现学科的交叉与多元。”

        目前,团队以学校卫星技术研究所为依托,汇聚了学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9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余人。

    2.仰望星空 更需脚踏实地的努力

        如今,团队已自主研制了“紫丁香一号”“紫丁香二号”,参与研制了“龙江一号”“龙江二号”“珠海一号”星座和新技术试验卫星E星,其中,许多同学对参与“龙江一号”“龙江二号”两颗微卫星的研制过程感受最深。

        “这两颗卫星属于重大科研任务,要求很高,难度极大。”吴凡在团队里负责姿态与轨道控制,大学二年级就加入团队,现在博士即将毕业。“在与实验室老师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感觉又重新学习了一遍,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龙江二号’微卫星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整星测试的连续性,在实验室熬夜是常有的事。”在团队里负责星务管理分系统的邱实说,记得有一次跟沙特相机进行对接试验,时间与卫星振动试验完全冲突,大家白天进行振动试验,晚上进行相机对接。到了发射关键期,团队每天基本只睡两小时。

        当时,刚上大一的泰米尔和团队的几名成员负责“龙江二号”微型相机的设计工作,如此难得的机会从天而降,他异常激动和兴奋。然而卫星上给他们留下的空间仅有22毫米乘42毫米,要在拇指大小的地方设计一台相机,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他们提前结束寒假回到学校调试硬件;凌晨4点一边放下刚做好的高频课设,一边又拿起相机的电路板调试程序。“这是一条十分难走的路,但也是学长们曾经走过的路。”泰米尔说,“记得周玉校长曾经说过,哈工大人要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从硬件六次大改到软件长达半年多的调试,再到最终相机随着‘龙江二号’升空拍回地月合影,当我抬头仰望月亮的时候,心想,青年人要勇于有梦,但更要脚踏实地,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精神。”这个长着娃娃脸,才24岁的大男孩有着超乎年龄的理性。

        科研攻关既要付出辛苦,还要面对很多意外和挫折的考验。“龙江一号”在发射升空后不久因故突然失联,根本没有扼腕痛惜的时间,团队立即投入到全力抢救“龙江二号”的战斗中。“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把‘龙江二号’抢回来!我们在指控中心现场连续发送400多条指令,如果任何一条发生微小偏差都将功亏一篑,当卫星的转速从每秒400度慢慢降到零的那一刻,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当时的惊险情形对邱实来说至今难忘。

        “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轻言放弃。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在别人的帮助下取得‘正确答案’只能算是迈出一小步,而从挫折经历中汲取宝贵经验则会让我们跨越一大步。”吴凡感慨道。

    3.少年可期 背靠强大的祖国

        2019年2月15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一张“龙江二号”微卫星团队拍摄的“地月合影”照片,随后这张照片在国际主流媒体上广泛传播,英国《独立报》在报道中称“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地球和月球合影”。团队由此备受国内外关注。

        “当我们听到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一次次地对我们说,他们收到了中国‘龙江二号’的卫星信号时,是最激动的。”韦明川说,“世界各地的卫星和无线电爱好者十分认可这件事,都希望参与‘龙江二号’卫星的信号接收,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公开信道,他们可以在预设时段内进行数据接收,甚至直接发送指令控制小相机拍照和图像下传,来自荷兰、德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爱好者们都有参与。”

        在“龙江二号”完成使命受控撞月的网络直播中,一位父亲和一名大学生的留言深深触动了泰米尔:“我是一名无线电爱好者,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参与卫星的研制,我的孩子对此非常感兴趣,喜欢看你们的直播,希望有一天他能加入到你们中。”“正是受你们团队的激励鼓舞才立志航天,我今年已经考进哈工大了,也要加入你们。”

        泰米尔说:“如果通过我们团队能激励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来,会让我们所做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在众多赞誉中,邱实最喜欢“中国航天版的‘少年可期’”。他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把团队放在了中国航天传承人的位置上。“我常常反思自己是否担得起这样的评价。应该说与学校老一辈航天人白手起家搞科研相比,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值一提。但我希望能通过以后的加倍努力,做一些真正配得上这个评价的事情。”

        从本科加入团队到硕士毕业离校工作再到博士入学重新归队,张冀鹞在磨砺中成长,他深深体会到:从前因兴趣使然而去做的事情如今已经变成了值得自己投身一生的事业。“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生身份参与研制卫星这种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张冀鹞说,“从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如今探月工程等航天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短短几十年,深切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也激励着我们团队为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尽一份力。”

        刚刚参与新技术试验卫星E星研制任务凯旋的胡超然对此也有同感:“2012年刚加入团队的时候,国内的大学还没有学生做卫星项目的先例。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现在很多高中生都有机会参与卫星项目。开始我们好几年做一颗星,现在一年做好几颗。”

        在团队成员宿舍里,关于航天的印记比比皆是,其中一张“我们为梦想而生”的明信片格外醒目。少年可期,期待和祝愿这样一群年轻人都能实现自己的航天梦。

        (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