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0日 星期日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何继善为抗疫英雄作诗

    77首诗传递的真情厚意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0日 06版)

        “新春请缨驱冠疫,科技制胜荣凯旋”。当深圳援鄂医疗队队长孟新科打开纸筒看到眼前这副嵌名联的时候,他的思绪又回到了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他主动请缨带领首批深圳援鄂医疗队员出征的情景。在这苍劲有力的14个大字后面,落款是“孟新科先生援鄂抗疫凯旋誌庆,庚子春,何继善贺”。这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的何继善老先生用自己的名字作了两句诗,再写成书法后送给自己的纪念品。

        不仅是队长孟新科,不只是首批医疗队,深圳先后派出的五支援鄂医疗队的77名队员都收到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礼物。大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纸筒,欣赏用自己名字创作的嵌名联,在他们眼里,这既是一位老院士珍贵的书法作品,更是一位老前辈为自己真心抒写的诗。

        原来,在圆满完成援鄂任务后,深圳77名援鄂医疗队员自3月20日起陆续返回,被安排到深圳市人才研修院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修整。在所有队员隔离即将结束之际,身为人才研修院名誉教授的何继善院士得知此事,每天都在关注抗疫进展的他决定要做点什么来表达对这些抗疫英雄的敬佩与感激。可自己已退休多年,研究的是地球物理等工程专业,能为队员们做什么呢?自幼喜爱书法与楹联、毕生倡导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何院士决定给每位队员写一幅字。

        同时送给77名队员的礼物,当然不能雷同。提起笔来,何院士思索着祝福的词语与诗句,但脑海中想到的还是这次席卷全球的疫情,想想在春节前后武汉的疫情是多么严重。关键时刻,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各地和人民解放军的数万名医护工作者驰援湖北,依靠科技抗疫的强大力量,包括武汉在内的整个湖北都已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作为一名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活了大半个世纪的老党员,何继善院士由衷地感到幸福和自豪。在看到孟新科队长的名字时,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新春请缨驱冠疫,科技制胜荣凯旋”这句诗。

        就这么定了!何继善院士决定给77名队员每人创作一副嵌名联。他开始埋头创作,几天之后全体医疗队员将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集体植树,结束时会有颁发纪念品的活动。为了赶上这一天,何继善院士不顾自己已86岁高龄,站在书桌前整整忙碌了两天。考虑到疫情期间深圳方面找地方裱字可能不方便,他每写一批就让助手送去装裱好,最后一起打包快递到深圳。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何院士谦逊地说自己写的谈不上是诗,因为很多都没有顾及平仄与韵律,主要还是要表达自己对这些抗疫英雄的敬佩之意,抒发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之情。他坦言,大多数队员的名字都便于改编,例如写给徐佳卿的“佳节他乡献大爱,卿相白衣展风华”,写给黄斌的“黄金年华逢盛世,斌慰倜傥当自强”。但也有些名字还需要多推敲,例如一个叫郑明谜的名字就让他发愁了很久,最终结合自己毕生的研究经历以及对这些年轻医疗队员们的期待,他写下了“明心如镜察万物,由表及里解千谜”,虽然未能将名字中的两个字都放在句首,但老院士对自己的作品还算满意。

        谈到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的感受,何继善院士的话匣子便关不上了,每一个人名、每一篇诗句,都包含着这位耄耋院士的真情厚意。写给戎晓函的是“晓夜兼程奔鄂域,函心仁术献赤诚”,写给易黎的是“知易行难不畏险,金黎鼎盛庶民欢”……

        尽管何继善院士本人并不认为这些能算得上诗,但是每一位收到这份礼物的医疗队员们都无比感动。在孟新科队长看来,老院士一辈子为国家做出那么大的贡献,这次用心用情一口气为77名援鄂医疗队员写了77首诗,体现了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拳拳的爱国心和对年青一代的期待与鼓励。在结束休整时,深圳市人才研修院给每位队员都赠送了刻有本人姓名的钢笔、专属保温杯和疫情防控纪念画册等纪念品,但队员龙翔认为还是最珍视何继善院士为自己亲自创作、亲笔书写的那幅“龙凤呈祥家和顺,翔高飞远事遂心”。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