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9日 星期六

    开秧门

    作者:沈大龙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9日 05版)

        暮春插秧忙 新华社发

        【留住乡愁】

        开秧门,是江南人家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习俗。

        早在清明前后,农家就已经忙开了。将头年优选的稻种倒入舴盆,用清水浸泡,叫作浸种。待稻种吸水胀饱,起水倒入事先挖好的土坑,淋透温水,上面覆盖一层厚厚的稻草。农人聪明,这是利用地温使稻种发芽,叫作催芽。两三天后,揭开稻草,土坑里冒出一股热气,稻种已露出芽嘴。露芽的稻种被均匀地撒到秧田,开启了新的生命。

        秧田做成一畦一畦的,田泥要做细做匀,更要摊平整,不然撒下的谷种高的缺水干死,低的缺氧淹死。一畦秧田约一米来宽,便于人们拔除杂草,进行田间管理。

        沐浴春光春雨,施几遍农家肥,露出叶尖的幼苗得以茁壮生长。约经过一个月,秧苗长到一拳加翘起来的大拇指高,也就到了开秧门的日子。

        谷雨过后,选定晴好的吉日。清早,村庄笼着一层薄雾,村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涌向田头,点燃爆竹,高声呼喊:“开秧门啰!”

        人们纷纷挽起裤腿,兴高采烈地踏入青油油的秧田,激起了一片片水花。乍暖还寒,田水冰冷,但心头的喜悦还是驱走了寒意。待第一把秧苗被拔起,欢声笑语中,秧门也就开了。

        拔秧有学问。农人坐在秧凳上,左右开弓双手拔秧,再将两手的秧苗合拢、竖直、放松,使秧根齐落在泥面上,右手一把攥着,上下摆弄,濯去根泥。濯泥时,用劲要适度:劲大了,会溅起泥水;劲小了,又濯不走泥,根须不易扯开。

        拔秧时凳左侧放着浸水后的稻草,结实有韧劲。右手濯泥的同时,左手抽一根稻草横在手掌,待右手将秧苗交到左手,草头绕秧苗腰部一周,打结拽紧,就扎成秧把,轻轻往身后一丢。秧把结要扎成松紧有度的活结,插秧时只要拽一下草头,秧把就能散开。秧技好的农人,秧把容易打开,秧苗整齐清爽,根须干净不缠绕,插秧时顺手顺心。

        待所拔秧苗够栽插一天的数量后,大家就停了下来,将秧把拎到田埂上,沥水码放在秧夹里,挑往不远处的大田栽插。在农人的百般呵护下,那些秧苗仿佛一个个待嫁的姑娘,迎着春风奔向属于自己的一方新天地。

        到了犁耙好的大田,众人都不肯轻易抢先下田,而是相互谦让一番,推举插秧能手也就是“秧师”先下田插秧,随后大家才摆开阵式,你追我赶不甘落后。“退步原来是向前”,插得快的往后退得也快,插得慢的反而落在前头,且往往遭到合围,被左右插好的秧苗关进去,人们称之为“关鸡笼”。为了不被“关鸡笼”而感到丢脸,插得慢的人便将自己的趟位让给插秧快的人,这叫“让趟”。

        开秧门是件喜事,当然要讲一些规矩。甩秧时,一定得看准地方,切不可甩到插秧人的身上,也不能从人的头顶上甩过;传秧时,一人先将秧把丢在田里,另一人去拿,不得用手直接去接。若哪个人被甩中,俗称“中秧”,意为遭殃,会被认为不吉利。待到栽插结束,若有多余的秧苗,也不会随便甩掉,而是集中栽在角落里或丢进水塘。

        每当开秧门时,常听到布谷鸟的叫声——“阿公阿婆,割麦插棵”,仿佛天上来音,叮嘱天下苍生不误农时,抓紧春种。这其中,凝结着多少农家对好年景的祈盼和梦想啊!

        (作者:沈大龙,系中共安徽省繁昌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