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在国际组织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简称C40)步行与骑行网络召集发起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公共自行车管理方面的应对措施与经验交流研讨会上,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所做的经验交流发言,受到C40步行与骑行网络经理露西·马霍尼博士的好评和致谢:“杭州市一直为全球许多城市提供灵感,特别是在这前所未有的特殊时期中,杭州提供了如何解决疫情下的出行问题的指导与建议。”
暗访“小红车”
在杭州东站下了高铁,我离开驾肩接武的人潮来到车站西广场,蓁蓁草坪的青翠,芃芃树木的碧绿,如甘露滴入眼怀,滋润了卢瞳。清新的空气钻进我的鼻孔,让人心脾欢欣。于是,愉悦的我在心里说:“杭州公共自行车,希望你给我的‘暗访’留下好印象!”
离西广场不远,在新风路与天城路交叉口就有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5个古典风格的廊檐式车棚下,整齐地排列着橘红色的自行车。这是一种没有后座架的24寸自行车,小巧玲珑,显露出江南的娇艳和柔媚,让人一见倾心。
来这里借自行车的人真不少。一位穿着时髦的姑娘,用手机在自行车边上大约50厘米高的椭圆形锁墩上一扫,锁墩发出“嘀”的一声响,她便轻巧地拉出锁在锁墩上的自行车。然后,她左脚踏在车踏板上,一甩披肩黑发,一抬右腿上车,就轻盈地“飞”走了。我想,这姑娘说不定是学过舞蹈的,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富有美感的上车骑行动作。
另一位60多岁的老汉,把一只手提布袋放进自行车前面银白色的铝合金车篮里,掏出一张IC卡,同样往锁墩上一扫,拉出自行车,右脚跨过自行车“V”形车架的空当,屁股在自行车坐垫上坐稳,然后两脚在地上用力一蹬,待自行车滑行后,两脚踏上脚踏板快速蹬起来。他别具一格的上车动作,让我忍俊不禁。
来这里还车的人也很多。大家把自行车往锁墩边沿一推,车架上手指般大小的横舌便挂在锁墩的锁口里,锁好后,锁墩发出“嘀”的一声响,整个借还流程结束。
简捷的智能化借车、还车流程,我觉得真是方便,而这个设计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它固定了自行车的停车位,解决了随意停车的问题。
我想租一辆自行车试骑,便向一位来还车的小伙子讨教租车的方法。
这位剪着寸头短发的小伙子告诉我,用手机下载“杭州公共自行车App”,按照提示就可租车。
“租费多少?”
他告诉我:骑公共自行车1小时内免费,1小时以上每小时支付1元租车服务费,单次租车每日5元封顶。
我感到,这几乎是免费使用啊!看来,杭州公共自行车真是惠民项目,与营利性的共享单车不同。“暗访”杭州公共自行车,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错。
说是“暗访”,纯粹是我的个人行为,起因于一个电话。
一天夜里,在杭州的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提议我关注“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兴起”这一报告文学题材,我不以为意:“这个题材似乎小了点,没什么可写的。”
朋友很认真地说:“杭州是全国第一个开发公共自行车智能租赁系统的城市,是全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发源地,成功运营了十多年,小题材蕴含着大意义!”
我听他这么一说,便有些心动。但我又想,公共自行车属于公共建设项目,老百姓说好才算真的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于是,我便有了杭州“暗访”之行。我想先了解一下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认可度,再做定夺。
离开火车东站,我来到杭州市规模较大的采荷居民小区,在编号为3468号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等候。不到一分钟,便看见一位大约30岁的女士骑着橘红色的自行车来还车。
我跟这位呈现一脸幸福感的女士聊起自行车,她说公交站到家里还要走好多路,天一热走路就有点受不了。小区建了两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出家门就可以借到“小红车”,出行就方便了。
“小红车?”对这个称谓我不理解。这位女士笑了笑说:“我们杭州人都称它为‘小红车’,算是昵称吧!”
我骑了一辆“小红车”,一路上,“小红车”租赁点随处可见。不觉中已夕阳西下,我来到了杭州西南角的上城区山南人家小区附近。
正是下班时间,只见两位50岁左右的市民前来取“小红车”。我一打听,他们是在这里打工的,家在离这儿四五公里远的另一个小区。他们说,虽然两个小区之间有公交车经过,但他们还是愿意骑“小红车”,因为“不花钱”、不用等车,而且骑车还能够舒展舒展筋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通过走访,我感受到公共自行车的确成为市民为之点赞的惠民项目,的确成为市民出行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觉得,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兴起,是城市文明进程中一次古为今用的新文明行动。在人们以拥有私家车为富足的象征的时代,在人们以私家车为出行便捷的交通工具的时代,杭州给曾经被时代淘汰的自行车赋予新的活力,的确是了不起的创新。
杭州为什么能在全国率先开创公共自行车项目?这创新点子获得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我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我应民所呼”
浪涛奔腾,不绝于斯。生生不息的钱江潮,是山的朴实、海的灵动催生的激情和智慧。杭州这座具有惠民文化传统的历史名城,在这种激情和智慧的洗礼下,不断讲述着令人瞩目的创新故事。
比如,拆掉西湖景区围墙,免费向游客开放。2002年杭州的这一惠民举措,轰动全国,至今还余波荡漾,全国游客都津津乐道。
2008年杭州推出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是又一个创新。
作为杭州公共自行车惠民项目建设者之一,60多岁的章福民面对我追根刨底式的询问,脸上泛起激动的笑容。
“当时,我们真不知道公共自行车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富态的章福民笑着说,“那时,我们连公共自行车怎么搞心里都没底!”
2008年,在春风拂面、桃红柳绿时节,一天下午,时任杭州市公交集团下属物业公司总经理章福民和副总经理陶雪军,急匆匆赶到杭州市公交集团公司开会。
9楼会议室坐满集团下属各大公司的中层干部,大家怎么也想不到会议竟然是传达这样一个内容——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为解决市民公交“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倡导绿色出行,也让市民在自行车骑行中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决定由杭州市公交集团构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公益性自行车交通系统。
每一个城市,从公交车站、地铁站、码头到单位和家里,基本都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走着远、坐车浪费,因此称之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市民要求解决这一难题呼声甚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章福民觉得市委、市政府推行公共自行车项目,不但是城市公交末端的延伸,较好解决市民出行难的民生问题,也对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城市病”具有重要意义。但他和与会人员一样,不知道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怎么做,感到一头雾水。
“无、近、通、配、美”,这个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要求,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无”,即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无人值守就能运行;“近”,即市民能就近借车、就近还车;“通”,即在市区做到自行车异地通租通还;“配”,即各服务点的自行车要做到及时配送;“美”,即公共自行车和车棚、车亭式样要美观大方。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要达到这5个要求,便要有车辆停放管理、租用管理、通信、结算、调度、防盗等子系统高度集成的智能管理技术。要建设这种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在国内属于首创,没有经验可借鉴,困难比天大。
更让章福民感到棘手的是,市委、市政府要求公交集团公司在2008年5月1日开通公共自行车服务,让“五一”长假的外地游客也能享受杭州公共自行车的便捷交通。时间紧张,只有两个月时间,一个理念怎能变成现实?
杭州市公交集团排兵布阵,分解任务,员工们当仁不让,众志成城,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加班加点参与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
章福民领到的任务是采购公共自行车。
采购什么样式的自行车?章福民和副经理陶雪军、物业公司运营部经理杜敏等一行人,考察了市场上品种众多的自行车产品,最后选了三款自行车在杭州各大媒体上征求市民的意见,市民们投票踊跃,最终,24寸橘红色弯档自行车胜出。
许多人说,采购小小的自行车,用得着这么劳心劳力?
章福民回答,惠民项目无小事,老百姓满意才是硬道理。
2008年5月1日,绿意盈盈的杭州城,61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按时启用,首批2800辆公共自行车成为市民新的公共交通工具。没过多久,没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各社区市民便“眼红”起来,纷纷要求增建。于是,杭州市公交集团马不停蹄地开始部署新一轮自行车服务点建设。
时任杭州公交物业公司经营部副经理的吴国雄,带领员工们与各单位部门联络协调选点搞建设、夜里到各自行车服务点调试网络运行,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
一天,3岁的儿子委屈地跟他说:“爸爸,我有40多天没见着您了!”
吴国雄解释说:“我为大家建‘小红车’,太忙了!”
不久后的一个双休日,吴国雄为弥补亏欠,带着儿子到西湖边游玩,儿子看到许多人骑公共自行车,高兴地说:“爸爸,您的‘小红车’!”
浪潮涌神州
万事创新之始,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创新过程,也总存在着艰难曲折。但只有睿智的人,才能自我否定;只有精益求精的人,才能从原点再起步。
刚开发的公共自行车租还系统还不够完美,主要原因是借车还车一整套流程下来,要在锁墩和车亭之间操作七个步骤,市民们感到太复杂。
于是,刚运行不久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全部推倒重新开发。这又难坏了负责系统开发的金宝顺。
2008年,任杭州市城市通卡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金宝顺,负责牵头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开发。那一年,他即将退休。
“说实在的,公共自行车智能化租还系统开发很艰难,这要涉及租还系统、清算系统、收费系统、保障系统等六七项技术创新,全国没有先例,无处学习。”金宝顺向我们徐徐道来。
一个星期六下午,金宝顺接到单位的求助电话,说自行车上的感应器安装碰到拦路虎,这个装置难题不突破,整个系统便无法顺畅运行。
原本想在家休息一天的金宝顺顾不上一个多月连续工作的劳累,马上赶到公司。他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发现在传递信息的准确率上,芯片安装在自行车架部位的材料厚薄是问题关键,厚一分则过,薄一分则欠。于是,他下车间,上车床,和大家一起,一毫米一毫米地测试。“苦心人,天不负”,他们用笨办法终于解决了大难题。
像这样从零到一的故事,数不胜数。
经过两个多月的技术攻关,金宝顺一班人终于突破自行车运行系统射频识别、自动控制等首创性技术难关,从原来租车的七个步骤,简化到刷卡(扫码)取车两个步骤。
2008年9月16日,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正式运行,开创了中国城市绿色出行的新纪元。
杭州公共自行车这个惠民的好项目,不光得到国内各大城市青睐,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获得国内、国际奖项不计其数。
现任杭州市公交集团副总经理、曾任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陶雪军,四十多岁的模样,洋溢着青春激情,他说起杭州市公共自行车荣获国际大奖的事,笑逐颜开,自豪不已。
那是2014年11月28日晚上,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灯光灿烂,来自全球的1600多位嘉宾参加第二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颁奖典礼。前几天,陶雪军代表杭州市前去陈述答辩。国外专家和评委对“杭州公共自行车营运管理不花政府财政的钱,而市民骑车又几乎不花钱”,感到不可思议。
陶雪军回答说,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当地政府财政投入,但在公共自行车营运管理上,我们把公共自行车服务做得越好,自行车棚、车亭的广告吸引力就越强,市场化效应就越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评委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直呼“OK”!
最终,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从全球177个城市的259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和“网络人气城市奖”,杭州成为全球5个获奖城市之一。陶雪军觉得,这个奖带来的荣誉感,杭州市民最有资格分享!
2015年11月,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与北斗——遥感卫星综合管理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等高大上的项目一起,被中国工程院评为“中国好设计奖”。
之后,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不但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得以推广复制,而且还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征阳城建成了“杭州模式”的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
曾任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的俞峥嵘跟我说:“外国总统也喜欢我们的‘小红车’。”他说起看到的一个情景:2016年9月5日早晨,来杭州参加G20峰会的阿根廷时任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和他的夫人等一行10多人,乐滋滋地骑着“小红车”游西湖。总统和他的夫人骑到著名景点“断桥”上,俩人一只手把住自己的自行车,另一只手相互紧握,如双飞的燕子惬意地向绿柳夹道的白堤驶去……
这是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面。我想,对美的享受,是没有国界的,是心心相通的。
离开杭州时,我跟杭州的那位朋友说,杭州市开发的公共自行车惠民项目,真值得一写。
此后,我不断关注杭州公共自行车运营情况。现任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雄给了我一份最新的公共自行车运行数据,这数据十分亮眼:杭州市从2008年5月开始运行公共自行车,到2019年12月,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达到4354个,投放公共自行车达119030辆,市民日最高租用量达47.3万人次,累计租用10.19亿人次,市民免费使用率在97.97%以上,按照平均租用时间33.6分钟、平均出行距离约3公里计算,累计行驶里程30.57亿公里,如按每辆小汽车平均运载2人计算,相当于减少5.09亿辆小汽车的出行量,极大地减少了城市拥堵和大气污染。
这真是一份耀眼的成绩单!
吴国雄还告诉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对每辆“小红车”都进行了严格消毒,而且采取健康码绿码租车措施,并牵头制定《疫情期间城市公共自行车卫生防控规范》,完善了公共自行车应急管理服务体系,降低了疫病的传染风险,提升了疫情防控期间公众出行选择公共自行车的信心。这是全国首个疫情期间城市公共自行车卫生防控规范。
如今,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良好控制,各企业复工复产,杭州的“小红车”更加受到大家的青睐,许多人认为“小红车”是外出防范疫情传播的优质公共交通工具。现在,“小红车”每天的租用量已接近30万人次,这一数字每天还在不断地增长。
春意浓了天堂杭州。我想找个时间乘高铁再去杭州一趟,骑一辆“小红车”,穿越杭州城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街街巷巷,环绕美丽的西湖骑行,听鸟语、闻花香、赏湖光山色,学学杭州的市民,在“小红车”的骑行中体味诗意的幸福在心宇里飞翔!
(作者:陆原)